该回答被推举为
「 最佳回答 」
深蓝君

对大多数朋友来说,医保卡通常只有在看病买药的时候才会用到,里面的钱就越攒越多,用不完,又没办法提取出来,能不能给家人拿去用?

大师兄询问了身边很多朋友,也翻找了过往很多读者留言,发现大家通常以这2种方式,和家人「共享医保卡里的钱」:

注:甲是实际看病的患者,乙是甲的家人

实际上,只有第一种方式才是合法的,也就是和家人绑定「医保家庭账户」。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绑定家庭账户后,家人才能共享个人账户余额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允许「医保家庭共济」,有些也叫「医保家庭共享」。

简单来说,就是在当地医保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和配偶、父母、子女共享。

但这并不代表家人可以直接刷我们的医保卡,而是要绑定家庭账户后,家人才能使用我们的个人账户余额。

大师兄也专门整理了10座城市的医保卡家庭账户绑定规则,大家可以点开收藏一下:

也就是说,和家人绑定医保家庭账户之后,家人去医院看病就医,刷医保卡的时候,医药费会直接从我们个人账户的余额里扣掉。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大师兄以深圳上班族小王和小张两夫妻举个例子:

小王是深圳一档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有1万多元;妻子是深圳二档医保,没有个人账户。

于是,小王在微信上绑定了妻子的个人信息,具体操作如下:

大师兄实际操作截图

绑定之后,妻子去医院看病时刷她自己的医保卡结账,告知收款人员「走家庭通道付款」,就能直接从小王的个人账户上扣钱,非常方便。

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小王又以同样的方式绑定了孩子的少儿医保信息,后面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同样也可以使用小王个人账户的余额。

不过,每座城市的医保家庭账户的绑定方式和具体要求可能会存在差异,大家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拨打「区号+12333」询问当地的社保局。


2、没有绑定家庭账户,家人不能直接刷我的卡!

目前,全国还有很多城市还没有正式落地「医保家庭共享」政策,也就是暂时还不支持和家人共享我们的医保卡个人账户余额。

那能不能让家人直接拿我们的医保卡去刷,或者我们上药店刷自己的医保卡给家人买药呢?

这种做法叫做「医保卡外借」,是会摊上事儿的!


(1)医保卡直接给家人用,是法律禁止的!

在没有绑定医保家庭共享的情况下,直接把自己的医保卡交给家人拿去刷,在法律上属于「骗保」。

这在《社会保险法》第88条,有明确说明:

注:出自《社会保险法》

可以看到,这种行为被查出之后不仅要退回保险金,还要接受罚款。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的医保卡被家人用过之后,可能会让自己无法正常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注:出自《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换句话说,一旦把自己的医保卡给别人冒名使用、重复报销甚至“套现”,持卡人和使用者不但要退回相关费用,在3-12个月的时间里都无法照常使用医保卡,得不偿失。


(2)家人的医疗记录在持卡人头上,可能会影响保险!

医保卡是实名制的,会记录持卡人的就诊信息。如果家人拿我们的医保卡去看病、买药,那他们的医疗记录就会登记在我们的医保卡上,成为我们的病史。

在买保险之前,保险公司会通过健康告知询问我们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如果与健康告知不符,可能就无法投保;如果忽略这一点直接买,那日后也可能无法顺利理赔。

可能很多朋友不了解,在出险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会对我们过往的就诊记录、体检报告、医保卡使用记录等资料做全盘调查。要是查出我们有未如实告知的身体异常或“慢性病病史”,一般会直接“拒赔”。

大师兄顺便整理了一些保险公司常见的理赔调查手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再加上,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只要保险公司想查,通常没有查不到的信息。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保险公司的调查方式和手段,也可以看大师兄往期整理过的文章:

或许有些朋友会质疑:「医保卡信息、体检记录,都属于我的个人隐私,没经过我的同意,保险公司凭什么调查?」

其实,在我们投保的时候,就已经对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授权”,通常在投保须知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标注:

这意味着,保险合同一旦签定,保险公司有权从多种渠道调查我们的医疗记录。

说了这么多,或许大家还是会有点迷糊。那大师兄再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小明直接拿哥哥的医保卡到药店买痛风药物,相关记录就会登记在哥哥的名下。
一个月后哥哥想买达尔文6号重疾险,但健康告知中有问到痛风,那哥哥会面临2种情况:
① 如果如实告知:那哥哥就无法通过产品的智能核保,买不了达尔文6号。
② 如果隐瞒或忘记告知:成功投保,但日后万一出险,被保险公司查出,可能就会存在理赔纠纷。

所以,在还未开通/绑定医保家庭账户之前,大家最好不要让家人直接拿自己的医保卡去用,避免为自己买保险、理赔埋下隐患。


发布于 2022-10-20
2414
0
免责说明:以上内容为bob体育半岛入口 意见,仅供参考;如涉及到产品信息及赔付条件,以保险公司最新产品条件具体约定内容及承保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