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回答被推举为
「 最佳回答 」
骸欣肋
1.保险条款的复杂性
与其他商品相比,保险产品的“说明书”是必须仔细研读的。如果你买的是一部手机,那秩序关注几个核心参数:内核、分辨率、存储空间、摄像头像素等。而很少有人再去关心什么疏油层、模具甚至的电路板的问题。因为这些并不是我们习惯了解的。
买样东西那么累,还不如不买,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心理。但保险不同,如果你对条款中的内容有遗漏,那将会对根本性权益产生影响。有人会被拒赔,也有人会觉得根本没有保障到自己什么,花了冤枉钱。
2. 线下代理人的过度营销行为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保险代理人月入过万,为了自己的销售业绩利欲熏心,推销各种有用没用的保险产品。在这我想说一些实情。 实际上传统保险代理人的薪资并不高,少部分人员,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下才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入,但如果与工作时长对比,其实他们的正常工资是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当然,对于业绩的追求,会让很多代理人主动销售费率更高的产品。而在营销过程中,又因为代理人们的 专业水平、个人素养参差不齐,使得用户体验较差,进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比如以上 年金险的例子,
很多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会过于强调一些时间界限的概念。比如:5年拿多少?10年拿多少?孩子升学拿多少?结婚又拿多少?诸如此类。而对于中途退保可能出现的情况,却只字不提。更别说产品中自带的保障功能及其所占整体保费的比例。
3. 保险行业的“先天劣势”
保险承保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对客户来说,保费花在前而受益未必能看到。而长期寿险的不重复购买特点,又让保险公司品牌无法在重复营销的过程中有效建立起来,自然也就无法对市场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
4. 负面信息的扩大报道
除了行业资讯外,我 很少见到有什么社会新闻是对保险做正面报道的,基本上都集中在骗保、拒赔、纠纷等等事件上。好使不留名,坏事传千里。比如年金险这件事,因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特殊性,受众的焦点一定会聚焦到“退保金低于已支付保费”这件事上,而对其本身的来龙去脉不甚了了。这样就等于一次次向大众证明“保险真就是骗人的”。
发布于 2021-04-11
356
0
【免责声明】作者在本站所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 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特此声明!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hegui@zhuanxinbaox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