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疾险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骗局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以下是重疾险中常见的十大骗局:
捆绑型保险陷阱:
俗称“全家桶”,看似一份保单涵盖了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和寿险等多种保障,但保费往往比单独购买各险种要贵出许多。
附加险的保障范围可能大打折扣,例如意外险可能不包含意外身故和伤残保障,医疗险则可能缺失质子重离子、医疗垫付等关键功能。
存在“共用保额”的陷阱,即重疾和寿险共用同一保额,一旦重疾险先理赔,终身寿险的保额就会相应减少。
返还型重疾险骗局:
以“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口号吸引消费者,但保费通常是普通重疾险的1-2倍。
返还的保费实际上是几十年无利息的定期存款,其实际价值远低于支付的保费总额。
一旦出险,返还型重疾险的理赔保额往往较低,且理赔合同随即结束,之前多交的保费将不再返还。
分红型保险误导:
以“参与保险公司利润分配”为卖点,但合同中不会明确写明分红的具体金额或比例。
分红险的回本周期往往很长,且每年能分到的红利可能只是几百元甚至更低,无法覆盖保费成本。
品牌溢价陷阱:
一些大品牌公司的重疾险产品,可能主要卖的是品牌溢价,而产品力并不强。
阉割保障责任:
一些打着“极致性价比”旗号的重疾险,可能阉割了不少保障责任,理赔触发条款极其严苛。
单次赔付重疾险的误导:
单次赔付的重疾险可能更贵,且赔过一次重疾后,基本上就与保险绝缘了,后续面临“裸奔”的风险。
不带身故责任的陷阱:
一些重疾险不带身故责任,看似节省保费,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赔不到钱,如急性心梗、猝死等。
保费倒挂误导:
对于年龄较大的客户,可能存在保费倒挂的情况,但销售人员可能不会明确告知这一点。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服务限制:
互联网重疾险面向全国客户,但可能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主打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公司能够提供的医疗资源和服务相对比较有限。
健康告知不到位:
大部分保险拒赔都是因为健康告知没有做到位而引起的。销售人员可能没有充分告知消费者健康告知的重要性,导致消费者在理赔时遇到困难。
为了避免这些骗局,消费者在购买重疾险时应保持警惕,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自己的保障需求,根据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方案。
尽量避免购买捆绑型保险,单独购买各险种可以获得更高的保额和更全面的保障,同时降低保费成本。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保障范围、免责条款、赔付条件等关键信息。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核实销售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所属公司的真实性。
理性看待分红型保险,不要过分追求分红收益而忽视了保险的本质——风险保障。
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不要盲目追求品牌或价格。
总之,在购买重疾险时,消费者应擦亮眼睛、谨慎选择,避免落入不法分子或不良机构设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