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说说。
《保险法》里对成立一家保险公司有很严格的要求,深蓝君简单概括了一下:
第一个条件:股东得有钱,而且还需要信誉良好,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注册一家保险公司,最低实缴资本要 2 亿。有钱的同时,还得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如果公司财务状况不好,保监会是不会批复成立的。
第二个条件:管理层要专业
我们可以去银保监会官网上看看,有很多通知保险公司高管参加任职资格考试的公告,想要走马上任,先把考试过了再说。
即便上任了,银保监也会时不时来清查一下高管资质,或者直接否决相关高管的任命申请。
第三个条件:懂得经营,能拿出一套可行性方案
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没有明确的公司经营方案,很容易陷入被动境地。
在钱、专业和规划都有了之后,保险公司想开业,还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
我们拿到手中的一张保单,往往已经在保险公司内部转了一圈了,经历了数个部门和人,诸如产品开发团队、销售团队、客户服务团队、核保团队等,最终才到我们手中。
总之,一家保险公司想开业,有一段很长的筹备之路要走。据说,很多保险公司的筹备周期长达五六年,至今还未等来银保监会的批复。
所以,在深蓝君眼里,不存在什么大保险公司,小保险公司,每家保险公司的成立,都不容易。我统计了2010年—2018年的银保监数据,这8年间成立的保险公司数目屈指可数,每年批准成立的公司也就几家而已。
成立很难,成立后也不能行差踏错,为了确保保险公司正常运作,银保监会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管制度:
第一,有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每个国家对保险公司都有偿付力监管制度,什么是偿付力监管呢?
简单来说,就是监管要确保保险公司有能力赔得起卖出去的每一份产品,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采用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机制,是最严格的。
粗暴点来说就是,没什么比在国内买保险更安全可靠的了。
银保监官网每季度都会统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从每季度公布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保险公司是不敢有偿付能力问题的,因为一旦出问题,保监会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限制。
第二,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也受到严格监管
我们交的保费,保险公司并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 30%,所以发生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很低,更难以引发破产风险。
第三,保险公司背后还有再保险公司
通俗来讲,为了应对天津港爆炸、911事件对一家保险公司的影响,保险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保险公司需要向再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用来分担风险。
我们常买的重疾险、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基本都是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合作的结果。
此外,以防保险公司破产,《保险法》还规定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保证金制度、责任准备金制度等,来一起规范保险公司的行为。
像2018年,保监会接管安邦后,很快就通过保险保障基金注资 608 亿,从而稳住了局面,把破产风险化为无形。
保险保障基金之前还救助过新华保险、中华联合保险,都算是很大的保险公司。
不过,无论大小保险公司,在发生重大危机时,保险保障基金都会提供强有力的救助。
说到这里,大家也能感受到,保险公司从成立到运营,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同时,有强大的保险保障基金在,保险公司想破产还是很难的。
我国的保险公司从最初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160多家,经历了多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倒闭案例。
《保险法》里也有相关规定,简单来看,我们手中的保单有两个去处:
首先,要转让给其他愿意接手进行兼并重组的公司;如果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接手,政府会妥善安排好,国家会指定某家保险公司接手,一般就是国资的非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强制性接手。
所以就算发生了这种极端情况,保险公司面临破产了,那也不过是保险公司的事儿,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我们所购买的保单是没什么大影响的,只是换了一家公司而已。
对大品牌的过度信任是我们最初买保险时很容易犯的错,大公司,高价格,常给人一种很安全、很靠谱的感觉。
生活常识也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不过,保险产品跟我们的日用品、家电等消费类产品不同。
保险融合了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知识,如果你对它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就很难判断其好坏.
这篇文章想告诉大家在买保险时,保险公司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的保障。
保险公司无论大小,都受到层层监管,很难破产的。即便真的经营不善破产了,对我们的保单没啥影响,该赔的都会赔,一切按照合同约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