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地防疫政策来了 180 度大转弯隔离变少了,核酸也不测了,每日新增的感染人数开始大幅攀升。
曾经严防死守的北京,单日新增感染达到 1000+。
用于治疗新冠的药品价格开始大涨,有的地方甚至一药难求。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为封控感到气愤,现在整体舆论开始转向另一种担忧——新增病例这么多,医疗资源够用吗?会不会发生医疗挤兑?
天风证券在 11 月份做过一个预测,以北京、重庆、广州为例,预估了可能发生的感染情况:
总体来说,医疗系统的确会面临不小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医疗挤兑。
因为短时间内,国家的医疗资源相对固定,医生数量、医院床位数、医疗设备数量,短时间都不可能大幅增加。
如果病人激增,又急需就医,超过了医院的总负荷,就会导致有部分人,生病了也住不进医院。由此产生的就医恐慌,就会冲击医疗体系,导致医疗体系瘫痪。
所以,是否会出现医疗挤兑,主要取决于短时间内前往医院就诊的人数。
这一方面与病毒的毒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家对病毒的认知有关。
1、病毒的毒性
根据丁香医生统计的数据:
武汉疫情期间感染 50000 余人,报告死亡 4000 人,粗估死亡率 7%。即便考虑到当时检验条件不足,低估了感染者数量,病死率依然可怕。
最近的广州疫情初步通报里,16.27 万感染者里 4 例重症危重症,无人死亡。
新冠大流行 3 年,毒性确实越来越弱了。
随着致病性下降,很多感染者也是无症状的,去医院治疗的紧迫性就不高,医疗系统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2、大家对于病毒的认知
疫情放开之后,感染人数必然大幅上升,但不同人对感染新冠的态度可能截然不同:
有人觉得无所谓,抗一抗就过去了;有人可能如临大敌,必须跑到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持后一种态度的人比较多,即便病毒毒性较弱,也会有很多人涌进医院,导致真正的重症患者得不到医治,从而发生医疗挤兑。
这就是国家鼓励一般患者在观察治疗的原因。
面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紧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根据广州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接种疫苗可以使老年人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降低 90%。
其次,家里要适当备一些解热、镇痛、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品。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药品清单:
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抗生素 (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头孢)
支气管(茶碱 沙丁胺醇)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帕拉米韦)
连花清瘟胶囊
维生素c,维生素b2
具体的可以去当地药店或者社康咨询一下。
另外,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多锻炼,提升免疫力。
年轻人身体好,问题不大;重点要注意家里的老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尽量不要让他们感染。
最后,保险该买也要买。
我在《疫情放开后感染新冠,哪些保险能赔?》文章中写到,感染新冠后,防疫险、百万医疗险都能起到作用。如果是重症,达到了重疾标准,重疾险也能理赔。
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能够住进医院的基础上,当感染人数大幅上升,医疗资源紧张之时,能否顺利住进医院,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前两天,河北保定疫情冲上热搜,说药已经买不到了,挑动了大家脆弱的神经。
事后官方发布消息说,存在夸张成分。
我不在河北,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也不敢妄下定论。
不过,现在属于放开初期,根据前文中天风证券的预测,还远没有达到放开的感染高峰。
现在只是莲花清瘟胶囊买不到了,未来会不会重演两年前的口罩抢购潮,医院会不会再一次人满为患,大家还是要保持时刻关注。
年轻人自己感染不要紧,主要是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别出什么意外。
如果有经济实力的,在防疫险、百万医疗险的基础上,可以再配置一些高端医疗险。
高端医疗险,之所以高端,是因为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医药费,还有医疗资源问题。
不管是医保,还是百万医疗险,一般都只能覆盖公立医院普通部,高端医疗险不仅可以扩展到公司医院的特需部、国际部,还可以扩展某些昂贵的私立医院,比如和睦家、中美宜和。
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果不是医院认识有熟人,找个靠谱的医疗服务供应商,挺重要的。
如果出现就医问题,高端医疗险服务商也会主动帮忙协调解决。
比如今年 4 月,疫情防控还比较严峻时,某客户在小区不慎摔倒骨折。去到医院时,因为没有 48 小时核酸报告,被告知无法就诊。
客户家人当初买的是 MSH 的高端医疗险,接到客户电话后,MSH 医网部在其医疗网络内,同时与多家医院沟通,最后确定了一家可以承接的私立医院,为客户专门开辟了一间手术室,进行治疗。
风险总是难以预料,多一个 planB,也就多一分保障。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 3 年,国家要发展,个人要生活,不管哪一项都不允许一直封控下去。
不过全面放开并不意味着威胁消失,大家日常还是要做好防护,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更要小心谨慎些。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对于上面提到的保险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卡片,一对一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