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国家金管局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那么,海港人寿的实力如何?如果之前买了恒大人寿的保险,会受影响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早在前几个月,就有消息说恒大人寿将更名为海港人寿。
如今消息终于落地,海港人寿受让恒大人寿的全部保险业务,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那海港人寿,到底有啥来头?实力够强吗?
我们来看一下金管局官网的公开消息:
今年4月,海港人寿获批开始筹建公司;6月,海港人寿获得批准,可以开业。
从6月份的这次批复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就拿海港人寿的股东来说,实力都不容小觑:
可以说,海港人寿是妥妥地挂上了“国字招牌”。其在重庆、四川、湖北、河南等地筹建80多家分支机构的申请也得到了批准,将逐步开业。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后,最新消息就是9月份的这一次:
同意海港人寿受让恒大人寿的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同时,还要维护好保险消费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恒大人寿业务停止,大家最担心的自然还是自己的保单。比如保单是否还有效?以后出险还能不能理赔?
关于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在恒大人寿的官方公告里有明确提到,以恒大人寿名义签署的保险合同,都将由海港人寿负责。
比如买了恒大的重疾险,以后出险理赔,直接找海港人寿即可。
对这次业务转让有疑问的朋友,也可以拨打海港人寿的服务专线956010询问。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海港人寿为啥会接手恒大人寿的业务?这么大的业务体量,它真的有那个经济能力负责吗?
这就跟《保险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有关了。
首先《保险法》规定,被依法撤销或宣告破产的人寿保险公司,其人寿保险合同要转让给其他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其次《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如果被接手的保险公司资不抵债,那么愿意接手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可以得到救助金,金额以不超过前保单利益的80%~90%为限。
总结一下就是,海港人寿接手恒大人寿的保险业务是有法可依的。
同时,保险保障基金也会依法提供救助金,以帮助海港人寿稳定接手的业务,保证消费者的保单权益不受影响。
至此,恒大人寿的问题算是告一段落。虽然它没有走到破产的那一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会不会破产,破产怎么办”的问题还是被不少朋友提及。
那么保险公司会很容易破产吗?如果破产了,又会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
从法律上来讲,保险公司是可以破产的,但概率很低。
除了恒大人寿外,曾经的新华人寿、安邦保险、华夏人寿、易安财险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经营问题。
它们有的改名,有的重组,但真正算得上破产的,只有易安财险一家。而在今年5月份,原银保监会也发布了比亚迪受让易安财险100%股权的通知文件。
所以如果把“破产”看成下坡路的终点,保险公司其实很难到达。这都得益于保险行业层层的监管保护机制:
可以看到,从保险公司成立前到经营后,都有严格的要求与风险管控方法。
比如成立前的资金要求,最直接的注册资本就不能低于2亿,且必须是实缴货币资本。这放在哪个行业,都算得上是超大的资本规模了。
又比如经营过程中的偿付能力监管。
如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准,监管机构不仅会限制其可销售的保险种类,严重时还会直接下场调整,通过限制高管薪资、股东分红等措施来挽回颓势。
在各种机制下,要是最后还是出现资不抵债、破产重整等情况,那也会有其他保险公司或机构接手业务,同时由保险保障基金兜底救助。
而回归到整个保险行业来看,因其特有的“保障”性质,“降低风险,保证经营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就成了必须要遵守的准则。
在这一点上,国家也下了很多功夫——就近两年来说,出台和更新了不少相关文件,比如:
能够看出的是,保险行业的发展规范越来越明晰,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越来越严格与全面。
所以在保险公司的经营、破产等问题上,咱们都可以放宽心,有国家和相关法律在,我们的权益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曾经资产规模过千亿,如今黯然落幕,恒大人寿的结局无疑令人唏嘘。
幸运的是,有保险保障基金兜底,也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我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
相信未来的保险行业,依然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稳定发展,而我们普通人,也能在“保障”中安心前行,不惧风险。
如果对于以上内容还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专业的老师进行1对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