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我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被确诊淋巴癌。
事实上,在我怀孕期间,皮肤瘙痒等淋巴癌早期症状就有显现,孕检也查出了“小异常”,但腹中胎儿没有任何问题,我一心沉浸在即将为人母的喜悦中,便忽略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毛病。
谁能想到,之后我会被“生”和“病”同时裹挟......
2018年,产后40天,我摸到脖子右侧锁骨长有一个鹌鹑蛋大小的肿块,因为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就没太当回事。
直到孩子5个月大,我才心存疑虑地去了医院就诊,医生初步判断:淋巴结发炎,开了3天的消炎点滴。
可打完点滴后,血常规复查发现白细胞的数量不降反升,结合当时的临床症状:全身皮肤瘙痒、体重快速下降、腹部静脉曲张。
医生开始觉得不对劲,立马给我安排了磁共振检查。
检查结果为:脾脏增大,脾脏是人体器官中特别重要的免疫器官,急性感染性疾病、异常免疫反应等都可能引起脾大。
医生直接开了住院单,让我进行详细检查。家里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去当地综合性三甲医院血液淋巴科进一步检查。
犹记得,血液淋巴科的主任摸了摸我脖子上的肿块,看了下B超结果,直接说这个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需要住院活检。
初期住院时,虽然知道自己的病并不简单,但还是抱有一丝侥幸:万一不是什么坏东西呢?
我一边等待着最终结果,一边仍保持着给孩子吸奶的习惯,很希望是误诊,那自己很快就能出院,继续做那个幸福与焦虑并存的新手宝妈。
可一周后,我的侥幸幻灭了,活检报告上“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几个字让我不得不接受现实:才孕育新生命的我,成为了一名癌症患者。
其实,早在我怀孕期间,淋巴瘤的信号就已显现。
在孕后期产检中,我的白细胞有段时间莫名升高,但不算太严重,胎儿发育一切正常,其他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医生也就没有太注意。
那会我的皮肤还一直有瘙痒,刚开始以为是孕期湿疹,所以医生也只是保守地开药膏涂抹,但没有很好地缓解。
到产后两个月,瘙痒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的睡眠。
再去复查时,白细胞比正常值高了两倍,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但那时候孩子的黄疸、黄昏闹已经把我累得喘不过气,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谁又能想到这会是淋巴癌的前期症状,如果不是因为后期锁骨上出现肿块,我可能还没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崩溃之余,我为自己的大意叹息,却也不得不整理心情,面对现实。
我开始查阅各种资料,逛相关论坛,试图摆脱无知带来的沮丧和恐惧。
这个过程中,我结交了不少病友,病友们纷纷安慰我,说我这是“因霍得福”、“不幸中的万幸”。
因为我被确诊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是较为惰性的一种,在淋巴瘤近百种分型里,治愈率相对较高,达90%。
也正是因为它的惰性,在孕期已经出现症状的我,仍能顺利产下宝宝。
可要说到临床治愈率,我始终觉得这是个悖论,因为无论哪种恶性肿瘤,临床治愈率有多高,都有可能复发。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初次确诊时,会因为临床治愈率而惴惴不安,而初次治愈后,复发率又会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时的我,面对的还只是第一关。
癌症治疗并没有多复杂,我先是做了骨髓检查,因为淋巴瘤不是实体肿瘤,属于血液系统疾病,所以要确定是否有骨髓侵犯。
抽骨髓没有想象中痛苦,我甚至苦笑,自己算是体验了一回韩剧女主角抽骨髓的情节。
确定骨髓检查正常后,化疗是真正难受的开始。
从治疗手段上来说,化疗其实就是打吊针,只是所输的液,是对肿瘤和身体正常细胞都有很强杀伤力的化疗药物。也因此,开始化疗后,就不能母乳喂养了。
作为新手宝妈,却因为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得不给才半岁的孩子彻底断奶,很心酸也很无奈。
8个月内,我一共经历6个疗程,12次化疗,引起了脱发、呕吐等副作用。
头发掉得十分稀疏,出门再也离不开帽子;呕吐更是让我死去活来,止吐药毫无作用,吐完之后还得强逼着自己吃东西,补充营养。
每次化疗结束,我仍要频繁跑医院验血,检测血液指标是否异常,因为白细胞低很容易造成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生命。
这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经历,我一边安抚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一边生活重心只能被迫围着治疗转,精力被耗尽。那会儿唯一庆幸的是,我不用为治疗费发愁。
化疗输液的药物是昂贵的,小小的一瓶要上万块,作为普通人,看着价比黄金的点滴输入身体,很难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而早在2015年,我就给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共30万保额,已经交费3年,确诊后第一时间我就给保险公司报案了。
理赔过程非常顺利,前一天把理赔资料交齐,后一天就收到30万的理赔款。
相比生理上的痛,钱更是很多病友心底里的痛,而有着30万治病钱的我无疑是幸运的。
2019年春末,我终于迎来了结疗,可这并不是结束,我体内的癌细胞没有被彻底消灭。
我转到了放疗科,开始对纵隔的病灶进行放疗,和化疗一样,这又是一个要不断重复的治疗循环。
只不过化疗是全身治疗,类似于杀虫剂的作用,而放疗则是局部治疗的一种手段。
每一次躺上冰冷的机器前,我都会抱抱孩子,告诉自己离成功又更近了一步。就这样,在经历了15次的放疗后,我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临床治愈结果。
那一刻,我仿佛重生,只有失去过的人,才能知道“健康”这二字有多珍贵。
近一年的治疗过程,花了10来万,那笔重疾理赔款覆盖后还绰绰有余,这也让我心里好受很多。
生活回归正轨后,我第一时间给孩子和先生配置了基本的医疗险、重疾险和意外险,也尝试给年迈的爸妈、公婆配置合适的保险。
只是会觉得可惜,自己之前没有把保额买更高,也没有买杠杆更高的百万医疗险,之后都买不到了。
如果一切就此尘埃落定,这小小的遗憾倒也无妨,可之后的事,让这个遗憾放大了数倍。
2022年年初,我又摸到了脖子上有肿块,顿觉不妙。去医院检查,果不其然,我复发了,头顶上悬着的那把剑终于还是掉了下来。
这一次,医生首先建议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我没有第一时间接受这个方案。
此时我几乎“久病成医”,进行了多方面的咨询和考虑后,跟医生一再商讨,最后决定还是保守治疗,先进行化疗、放疗。
这次化疗用了更新的靶向药,叫维布妥昔单抗,一瓶15620元,只能自费。
治疗还没结束,目前已自费20多万。
如果说上一次有理赔款作为底气,那这一次,家人无疑成为了我的最大支撑。
婆婆操持着家务,不让我太劳累;老公上班赚钱,开解我安心治病;孩子刚上幼儿园,正是最可爱懵懂的时候......
我常常想,也许前路未卜,但有爱,就总有诸多美好,值得期待。
我更积极地治疗,努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也找一些文字兼职补贴家用,时不时作为病友群里的“老司机”,开导状态不那么好的病友......
那段时间看到一段话很有触动:都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再隔上个“老和病”呢?这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怜悯,“老和病”都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
虽然对我来说,这个病来得有点早,但它也促使我早早地构建了一个更开阔强大的内心世界。
日子在悄然逝去,经历过的人会更珍惜点滴美好。
人总会面对死亡,而我们将愈发从容。
如果对于重疾险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专业的老师进行1对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