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统局公布三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
看起来是涨了一些,但去年一整年的CPI也只有0.2%,并不高。
有朋友可能不理解:平时买东西也没觉得物价多便宜,这CPI能说明什么?
这就要对比来看了,在此之前的十年,我们CPI数据基本维持在2%-2.5%,而现在已经非常低。
照这样下去,通货紧缩离我们就不远了。
那通货紧缩究竟有啥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它会多维度影响我们的生活。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1997-2002年的那场通缩,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
1、国企改革、员工下岗
1997年,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开始严格控制银行贷款。
大量效益低下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被迫关停。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国企下岗人员增加。
仅1998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已经达到655.8万人。
*人社局《1998年第一季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2、产能过剩、企业停工
因为此前,我国曾短暂进入过高速通胀的阶段,当时企业疯狂生产,造成了产能过剩。
到1998年,大家普遍消费意愿降低,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大量企业被迫停工。
一个著名案例是上海的申新九纺纱厂。为了不让亏损继续扩大,厂长含泪抡起了砸烂细纱机的第一锤。随后,场内136台细纱机、5.5万台纱锭悉数被毁。
虽然只是两个片段,但相信大家能感知到,通缩对于社会经济的伤害,比通胀要严重的多。
那这一系列的变化,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简单来说,通缩之所以会形成巨大破坏力,主要表现为大家对未来预期的普遍下降。
比如,当大家觉得以后买东西会比现在更便宜,那么现在就会选择推迟消费,甚至减少消费,慢慢导致当前需求不足。
拿买房来说,房价一跌再跌,导致大家都在持币观望,等待着更低的房价出现。
当大家减少消费,企业为了把商品卖出去,会选择降价,导致利润减少。
赚的钱少了,企业就没钱用于再生产,甚至有可能会缩减投资规模,或者通过裁员来“保命”。
而这又会导致大家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消费,形成恶性循坏,最终导致经济持续萎缩。
除了对经济的破坏性,通缩还有一个致命点在于:
一旦走入了这个困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变得更加保守、悲观。
这样的心理会影响到社会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一点一点吞噬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
日本,就是一个例子。
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开始了长达30年的通货紧缩。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物价、工资、资产价值都几乎没有变化。因为经济基本毫无发展,被称为“消失的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日本政府也用过很多措施,但最后都只是草草收场,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长期停滞的社会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民众的心理。
社会学家三浦展,在对日本社会做了大量调查之后,于2005年出版了《下流社会》一书。
三浦展指出——原本在50-70年代还能被称之为“中流阶层”的一批人,随着社会发展的停滞、经济状况恶化,正在被“下流化”,而年轻一代更是源源不断地加入其中。
该阶层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而这样的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年轻人的人生选择。
“努力也不会有回报”、“奋斗也不会让人生变得更好”这样的想法在日本年轻一代中并不少见。
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就业环境的严峻,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索性就在家啃老。
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15-34岁的青年“啃老族”有55万人,而35-59岁的中年“啃老族”更庞大,有123万人,是前者的2.2倍。
除了啃老族,日本的“丧文化”、“宅文化”,也可以看做是经济长期通缩之下衍生出来的文化潮流,都是悲观情绪的极端体现。
不过,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通缩产生的影响,也有好的一面。
长达30年的通货紧缩,使得日本经济几乎停滞发展,但也正因如此,大家的抗风险意识和储蓄意识反而空前提升。
减少消费和负债,增加储蓄、保持充足的现金流,这对于个人来说,并不算坏事。
2017年在日本消费厅公布的《消费者白皮书》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有近7成表示,最想把钱用于“储蓄”,这在所有年龄层消费者中占比最高。
同年,日本总务省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群体中人均储蓄额达到184万日元(约合8.6万元人民币)。
除了存钱,大家还尽量减少消费,即便要买生活必需品,也希望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主营物美价廉商品的企业开始逆势生长,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比如百元店知名品牌——“大创”(DAIS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和国内的两元店很相似,店里的东西标价都是100日元(约合人民币4-5元)。
最开始是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拿货,所以成本能压得很低;后期主要是用庞大的进货量压低进价,主打“薄利多销”。
这个创立于70年代的零售商店,之前一直业绩平平,直到90年代泡沫经济之后,才真正开始迅速扩张。
有数据显示,大创的销售额1997年为485亿日元,1998年就已经增至818亿日元,1999年更是达到1400亿日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0%。
短短几年时间,全国门店已有1500家之多。现在已经开拓海外业务,成为一代零售企业巨头。
大创商店(图源网络)
还有主营休闲服饰的优衣库,也是凭着平价优质的商品加上服务,迅速扩张,取得了成功。
通货紧缩确实会对经济造成很大伤害,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发展都会陷入停滞。
危局之下,也有转机。起码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享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最近,日本央行宣布加息1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到0%至0.1%区间。这也是他们17年来首次加息。
这一举动让日本经济有所回暖。不过,究竟能不能全面走出通缩,还要静待后续的发展。
回到国内,我国历史上经历过的通缩,最后都是在内外合力之下扭转了局面。
而从目前的CPI数据看来,我们离新一轮的通缩已经越来越近了。
即便不从数据的层面来观察,作为普通老百姓,在这两年我们感受到的经济水温,相比以往也已经变化很多。
利率下调、房价下跌、企业裁员……每一项都增加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虽然国家为了刺激消费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我们不敢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少对未来的信心。
只有真正提高收入,大家才能有信心消费。不然如果都觉得未来赚不到钱,谁还会愿意去花钱呢?
经济学界有一个说法,如果把通货膨胀视为一场重感冒,通货紧缩就是癌症。
是因为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社会经济依旧会继续发展;
但如果任由通货紧缩恶化,最终只能演化成万物凋零的“经济大萧条”局面。
对于庞大的经济周期,我们普通人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尽力保护好自己。
控制消费、减少负债,保证充足现金流,才能给自己更多底气。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参考文献:
如果对于以上内容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专业的老师进行1对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