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养老金迎来20连涨,全国涨幅水平为3%。
这意味着现在领养老金的老人们,每个月又可以多领个几十上百块。
然而这个涨幅,相比去年又变低了,不少朋友担忧,该不会再过个十年八年干脆不涨了吧?
也有一些朋友大呼:“养老金缴费基数可是越涨越高,这是为什么”?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主要内容如下:
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灵活就业交社保的朋友,相信都能感受到缴费基数上涨的变化。
我们直接来看看北上广深近5年的养老金缴费基数:
北上广暂无更新2024年政策
可以看到,每年的缴费基数一直在涨。
涨幅金额最低的深圳,今年已经来到3523元;涨幅比例最低的广州,5年总涨幅也将近40%。
而养老金发放金额的涨幅比例却是越来越低:
数据来源:人社部
可以看到,从2008年到现在,社保养老金涨幅比例从10%降到了3%,近4年总涨幅比例只有16.2%。
那为什么缴费基数越来越高,养老金发放涨幅却越来越低?这跟缴费人数和领取人数有关。
少子化和老龄化背景下,缴费的人减少,领钱的人越来越多,养老金发放有压力,才要上调缴费基数来多筹集一些钱,不然不涨都是有可能的。
尤其是这几年,咱们国家的退休老人数量有一个激增的趋势: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相关数据来看,1962~1970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
2012年开始,这些人中的女性逐渐步入50岁,开始退休领取养老金;到2022年,这些人中的男性开始分批达到60岁,要领养老金的人又会大幅增加。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如今的社保缴费支柱80、90后——1981~2000年的净增人口才2.66亿。
这里面还包含了一部分没交社保的人,可想而知养老金发放的压力有多大。
提高缴费基数,也是为了支撑养老金长期上涨和稳定发放,应对老龄化的影响。
当然,更多人担心的是,十几年、几十年后,自己退休,还能不能拿到社保养老金?
这还涉及到财政端的问题,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分析分析。
要看养老金够不够用,就得知道它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面临什么问题。
目前养老基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3个:
1、持续赤字,依赖财政补贴
所谓赤字,就是支出大于收入。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咱们国家的养老基金不是还有很多结余吗,怎么就赤字了?
从财政部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万亿,确实还很充盈。
但我们再深入看一下数据:
全年总收入包含征缴收入与财政补贴等收入
纯看征缴收入的情况下,从2013年到2017年,都是收不抵支,赤字呈上升趋势。
2018年开始,国家不再公布单独的征缴收入和财政补贴数据,但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影响下,也能猜到补贴会趋向升高。
虽说财政补贴本就是养老制度中的一环,但确实凸显出养老基金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金结余大概率也会被消耗得越来越快。
2、部分地区,要靠国家统筹调拨支援
人口流失,加上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影响,部分地区常年有养老金缺口,得靠着国家统筹过日子。
以东北三省为例,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10~2020年间,黑龙江常住人口减少646万,吉林减少了338万,辽宁减少了115万。
所以近几年,东北三省的养老基金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都得靠国家统筹下拨养老金支援。
就说2023年,三省获得的下拨养老金加起来有1000多亿。
当然,统筹制度本就是为了高效利用养老基金、平衡地区养老金差异而制定的,所以这点目前影响并不大。
3、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明显
咱们交的养老保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钱进入统筹账户,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统筹账户里面的钱现收现付,发给退休老人;个人账户里面的钱属于咱们自己,积累到老直接领。
但“统账结合”的养老制度在1995年才实施,导致有一批老人没有养老金积累。他们的养老钱,就直接用养老基金来发了。
由于统筹账户入不敷出,便出现了“把个人账户的钱拿来弥补空缺”的情况,最终出现空账。
在今年「今日头条」制作的《高远之见》节目中,人社部专家也直接表示,目前养老金的问题就是“空账+缺口”。
所以整体来看,虽然目前的养老金结余比较充盈,依然有着耗尽的风险。
不过国家正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压力:除了在合理范围内提高缴费基数,也在考虑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基本只差明确的落地时间了。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两项政策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压力,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养老金不够用”的问题。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国家养老保障的作用势必会逐渐减弱。想要老年生活质量有保证,给自己攒养老钱会成为必要的方式。
那到底要攒多少钱才够养老,又该通过什么方式攒?接下来咱们就分析分析。
咱们分为两部分来讲,先说该攒多少,再说怎么攒。
1、养老,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用一些方式做个粗略估算。
在东方卫视播出的《来点财经范儿》中,有一期便是讨论“养老需要多少钱”的相关问题。
节目中,财经作家温义飞以通货膨胀率来恒定:
比如他现在30岁,生活花销5000元/月,到60岁退休,共30年。按4%的通货膨胀率来算,退休时每月就需要「5000*(1+4%)30≈16000元」来保证差不多的生活质量。
从过往数据来看,咱们国家近些年的平均通胀率在3%左右,未来大概率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大家可以以3%来计算。
而金融学教授芮萌则用了金融学中的“戈登公式”「V=C/r-g」:
C为年消费量比如6万,r为投资年化收益率比如5%,g为通胀率比如3%,得到的V就是可以体面退休的钱即300万。
它要求靠投资收益生活,本金不动,对个人的投资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这两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但结合咱们国家目前40%~50%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来看,社保养老金确实难以满足养老所需的目标金额。
所以在交上社保的同时,给自己攒养老钱,也真的很有必要。
2、养老钱,应该怎么攒?
给自己攒养老钱,不能空攒,比如就搁银行卡放着,只会白白贬值,咱们起码得有一些收益才行。
比如拿一笔钱定投沪深300这种指数型基金,长期来看正收益概率比较大,算是相对适合普通人的理财方式,不过要确保自己能承受一定的损失风险。
不能承受风险,除了银行存款、国债外,还可以考虑安全稳定的商业养老金——到合同约定的时间就能领钱,不受法定退休年龄影响,长期收益率也比前两者高。
今年商业养老金多了一些新产品,我们深入对比研究后,发现有些产品很不错,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①年轻的朋友准备养老金
可以选择养老型年金,多积累一些时间,等到五六十岁领,能拿的钱比较多。
如果有早点领钱的想法,也可以选择领钱时间早的产品。
例如能终身领取的大富翁3.0,最早40岁就能领,也可以选择五六十岁领。
给大家做个对比,35岁女性购买这款产品,趸交50万,40岁领取和55岁领取的差异:
可以看到,从40岁开始领,每年可领2.3万,从55岁开始领,每年可领4.8万。
以领到75岁为例,后面一种方式多领了18万,剩余现金价值也更多。
所以如果是单纯为了养老,建议大家选择晚一点的领取时间。
有一些朋友暂时还不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但父母已经到了养老的年纪,想给父母准备养老钱,该怎么选择产品?咱们接着来看看。
②给父母准备养老金
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我们自己购买返钱时间比较快的年金,一种是给父母购买能首年交费第二年领钱的年金。
快返型年金:
领钱的时间比较快,一般第5或第6年就能领。
我们自己买了这类产品,领钱之后再把钱给到父母即可,等自己老了可以继续用它来补充养老金。
像前面提到的大富翁3.0,如果咱们年龄合适,比如35岁,就可以给自己买,选择40岁领,也能快速领钱。
但如果咱们更年轻一些,比如才30岁左右,那可以考虑其他产品如快享福,最快第5年就能领取,每年能领总保费的3%左右,稳稳躺赚。
即期年金:
女性≥55岁,男性≥60岁,首年交钱,第二年就能领钱。
以比较热门的吉享福做个演示,王女士给60岁妈妈买,趸交50万,61岁领:
可以看到,66岁开始每年能领1.3万,虽然金额不多,但胜在速度够快。
到75岁,现金价值就差不多接近已交保费,相当于交的钱就一直放在里面,妈妈每年还能领一笔钱,活多久领多久。
所以即期年金很适合高龄人群,比如父母一直在老家生活,没交过社保养老金,或者社保养老金很少,就可以考虑给他们买一份这类产品。
社保养老金的话题已经成为了如今的热门话题,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在关注。
在老龄化趋势下,如何解决它现存的问题,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它能够稳定发展,守护好大家养老保障的底线。
而我们自己也要明白,社保养老金并不能完全覆盖养老的经济所需,为自己攒一些养老钱,才是过好老年生活的关键。
如果对于以上内容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预约专业的老师进行1对1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