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客服热线: 400-081-0388
首页> 保险攻略> 正文

深度丨外资医院、三明医改、DRG改革,透露了什么信号?

原创:bob体育半岛入口
1114

不久前,三部委联合发文,允许在9省市开放外商独资医院。

消息一出,也引起了巨大争议。

有人欢呼:打破医疗垄断!再也不用为三甲专家号苦苦排队了;也有人怒喷:引狼入室!好医生全被外资挖走,普通人只配用最差的医疗吗?!

然而,开放外资医院仅仅是医改其中一小步,此前还有三明医改、国家集采、DRG/DIP改革、医生年薪制......

想了解更多医疗险点击下方卡片预约规划师免费咨询。

国家正在下怎样的一盘棋?未来普通人看病的出路又在哪里?

今天我们从头说起。

一、看病难、看病贵,谁偷走了我们的救命钱?

最近网上关于DRG/DIP的争议话题不断,比如:

图片

患者怨声载道,医生也犯难:不光要治病,还要会算账,病人花多了就得扣自己工资。

所以不少人质疑:医保改革,到底方便了谁?

医改确实在短期内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如果不改革,我们将面对更加严峻且沉重的医疗难题。

这一切,还要从80年代之前“全民免费医疗”谈起。

当时,体制内和国企员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或单位承担,而农民则由集体报销,这一阶段也有人称为“医疗乌托邦”。

到了1981年,卫生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到:

由于此前将医院作为“社会主义福利事业”,医疗收费标准很低,国家又没有给予相应补偿,造成医院长期大量赔本,建议实行价格改革。

随后部分医院开始调高价格,这也引发了关于公立医院是“福利性”还是“盈利性”的讨论。

到了198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

这轮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扩大医院自主权,鼓励医院自负盈亏,自主创收,并提倡医生们多劳多得。

效果也不负众望,医院盈利水平年年攀升,医生收入大幅提高,财政压力也有所缓解。

然而问题也开始显现,很多医院想要多赚钱,就会多开药,多做检查,小病大治,大病久治……

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药品、材料、检查费等,占到了公立医院医疗总收入的70~80%——这就是“以药养医”。

图片

(2015年全国公立医院次均诊疗费用构成)

另一方面,医院的那些主任们,拥有对药品的绝对把控权,患者能吃上什么药,可能不是取决于疗效和价格,更多取决于医药代表红包的厚度。

根据央视记者调查,一款标价129块的药品,回扣竟然高达45元,占药价比35%!

著名医改专家魏子柠则发文称:自负盈亏是公立医院医疗腐败根源。

为什么看病越来越贵?为什么医保费用越缴越高?

除了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通胀本身,就是因为有这些蛀虫:部分医院、医生、医药代表,还有一些骗取医保基金的药店、机构、假患者——他们偷走了我们的救命钱。

有网友表示,做医药代表的朋友,成功在上海买了两套房,也有网友表示,自己认识的医药代表已经被抓了……

这一切,既然我们能看见,上面也不会视而不见。

是时候改革了。

二、三明医改,向医疗腐败动刀

2012年,福建省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三明,率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保改革。

作为老工业基地,三明市有着特别突出的人口外流现象,多因素综合下,医保基金出现了赤字:2010年为1.4亿元,2011年扩大到2.1亿元。

在医保基金压力下,2012年年初,三明市正式启动医改。

这场改革中,有两项内容特别值得关注:

1、统一采购医药器械

以前医院在设备购进、药品采购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价格高低、报销多少,都是医院一手操控。

现在改为卫生机构集中采购,斩断了之前长长的利益链条,改为“药企-配送企业-医院”的两票制,还原了药品真实价格。

自此以后,医院的采购权和定价权被彻底剥夺,“主任们”的贪腐之手也被斩断,患者的药品费用大幅降低。

2、推行医生年薪制

在三明模式中,年薪只和职称有关,不再区分医院等级。

也就是说,不管在大三甲还是卫生院,只要你是主治医生,年薪顶额都是20万。

既然给的都一样,好医生也不必扎堆三甲,可以去挂号量较少的基层,普通人也因此受益。

另外,斩断“以药养医”这条路后,通过提高服务费,比如诊疗费、手术费等,来保证医护人员收入不会明显下滑。

改革之后,医生的收入逐年上涨,到2022年最高来到了58.28万元。

图片

通过一揽子政策,三明医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 降低了患者医疗负担:2014年,次均住院费用4868元,远低于福建平均水平的7453元;
  • 提高了医生收入:2011~2015年,平均收入从4.2万元增加到8.9万元;
  • 医保基金扭亏为盈:由2011年的赤字2.1亿元,转为2015年盈利1.3亿元。

看似一举多得,然而并没有完美的制度,一系列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首先,就是药品质量。

降低药品费用的同时,也会将一些昂贵的、疗效好的进口药、原研药排除在外;另外一些降幅过大的药品,比如喷托维林、维生素B6等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缺货现象。

其次医生这边,虽然平均值有所提高,但部分人实际收入却有所下滑。

图片

(三明市卫健委官网)

网上传出来这么一句话:好医生不在三明,好药不去三明,重病不到三明看......

图片

然而,备受争议的三明医改,仅仅是个起点,更大规模的改革,正在全国酝酿。

三、医改走向深水区,质量、效率、低价该如何取舍?

三明医改的两项重要举措,将在全国推广发挥。

1、全国层面的药品集中采购

三明作为一个地级市,对药品的压降有限,而举一国之量,谈判的筹码更重,药品降价幅度将为可观。

另一方面,国家医保局也在大力推动“药品比价系统”,自2024年7月份以来,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推出了比价小程序,药价更透明,大家也不用担心买贵了。

然而,在价格压力下,我们的用药也有一定限制,比如饱受家长青睐的辉瑞生产的希舒美,就因为价格问题而撤网。

2、全国推广医生年薪制

今年8月30日,卫健委召开的“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提到5年内所有的医生要开始实行年薪制。

而对此,也有一些医生表示支持。

图片

除了上面两项措施,还有一项重大的医疗改革DRG/DIP,将从底层改变医疗收费逻辑:

过去按照做了哪些检查,开了哪些药、做了哪些手术来收费,现在改为按病种收费,无论你做了什么治疗,都是统一一个“打包价”。

对于医院来说,小于打包价才有得赚,超出了就得自担亏损,于是医院和医生都会尽可能节省医疗开支。

好的一面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过度治疗,比如光大证券调研了37万个DRG付费病例发现:

  • 患者平均住院日:从3.92天下降到3.65天;
  • 患者住院均费:从1.62万降到了1.45万左右。

另一面则是前文提到的诊疗不足、四处转院、买不到进口药……

针对以上问题,医保局又开展了DRG/DIP2.0,增加了病例分组,调整了临床意见集中的13个学科,能够覆盖上95%以上的出院病例。

而针对剩下的5%,也支持“特病单议”——如果病情复杂、需要长期住院、需要使用新药贵药,可以申请更高额度,政策更有人性化。

然而DRG/DIP的底层机制,决定了可能走向一个死循环。

比如以DRG编码为ER31的肺水肿及呼吸衰竭重要合并症及伴随病为例,按照70%报销比例,该疾病的“打包价”为2.6万元多。

如果医院通过控费实际只花了2.4万,后面drg可能默认该疾病治疗费用可再度下调,导致医院进一步缩减医疗成本……

图片

现实中,也有很多执行DRG/DIP改革的医院表示,第二年的“打包价”贬值,已成为必然。

长此以往,我们所期盼的平价医疗,会不会逐渐演变成“平民医疗”?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而言之,很多事物都存在不可能三角,放在医疗体系上则是便宜、效率和质量三者不可兼得。

图片

比如在美国就医,可以享受到高效率和高质量服务,但医疗成本很高,经常能看到有华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美国的天价医疗账单。

图片

在英国就医,可以享受到便宜和高质量服务,结果就是牺牲效率,需要漫长的等待。

根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统计,目前大约有747万人在排队等待治疗,有43.2%的患者在急症室等待治疗时间超过四小时。

而我国人口众多,便宜和高效将是医保改革的优先目标,就像过去的“大锅饭”,能保证我们每个人“有饭吃”,但不一定能“吃得饱”、“吃得好”。

如果想要“美味佳肴”,国家又给出了另一项政策:开放外商独资医院。

四、外商独资医院开放,与普通人是否无缘?

中外合资医院在中国发展已有20余年,其中既有服务于高端的和睦家医疗,也有扎根于县域以医保支付为主的慈林医院。

但由外资100%控制的独资医院,这还是头一遭。

2024年9月8日,三部委联合发文允许在9省市开放外商独资医院。政策刚出三个月,就有外资签约了。

12月4日,天津卫健委发布《关于拟设置天津鹏瑞利医院的公示》,该医院投资总额10亿元,为外商独资的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有500个床位。

12月6日,绿叶医疗集团与深圳市卫健委签约,计划在深圳建设国际医疗总部和外商独资专科医院。

外资医院进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能带来一些先进治疗技术,尤其是在肿瘤、心血管、神经外科、罕见病这些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

有数据提到,每年约有120万人出国寻求医疗。放开外资医院后,他们在国内就能享受这些医疗服务,同时能节省医疗费用、机票酒店和国外生活开支,也为政府创造税收等。

其次,也给年轻精英医生更多机会,他们可以跳出公立医院“熬资历”的过程,有机会在外资医院拿到更高薪资,同时接触到国际医学交流、培训。

图片

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好医生会不会全被外资挖走?我们以后会不会变成美国模式,想要看好医生只能去昂贵的私立医院?

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在公立医院面前,外资医院体量有限,接纳不了太多医生。比如根据2024年1~4月就诊数据,公立医院就诊人次12.4亿,占比接近84%,是绝对的大头。

其次,如果外资医院能开出更高的福利待遇,愿意跳槽的可能只是小部分。

公立医院医生属于事业编,除了稳定的薪资,还有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各种隐形福利,这些都是很多人难以割舍的。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可能:一些顶尖医师在公立医院挂职,同时也可以去外资、私立医院出诊赚外快,其实现在就有这种情况。

那么,外资医院会是富人专属吗?普通人能否享受?

比如前面提到的两家医疗机构都来自于新加坡,新加坡的医疗水平在世界位居前列,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价格贵。

以白内障手术为例,新加坡私立医院的治疗费用在6050~10000新元,折合人民币约3.2万~5.4万元,我们公立医院一般的费用在5千~1.3万元。

中国社会办医行业专家陈林海发现,以往外资医院的的主要客户都是外企员工,但随着越来越多外企退出中国市场,外资医院的价格体系和服务都在回落。

以后,除了高收入阶层,中等收入群体或许也有能力享受到外资医院的医疗服务。

而随着外资医院的发展,中高端医疗险市场,必然是一片蕴藏无限可能的蓝海。

五、未来看病,普通人路在何方?

了解到医改的来龙去脉,我们也来看看未来的趋势。

1、医疗分层

医疗分层的大方向已经很明显了,未来公立医院普通部,主要用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如果想要提升就医质量,拥有更多的药品、器械、治疗手段的选择权,特需部、私立+外资医院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费用问题,也将决定普通人的去处。

2、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可能加强

2024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了这么三点:

  • 2027年底,将实现县域医共体基本全覆盖;
  • 推广医生年薪制;
  • 组织二、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下沉。

那么,像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这些大医院才能做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的医生有没有可能来到县乡呢?也是值得期待的。

这样还可以减少大城市医院的拥挤,对两边的朋友都是好事。

3、惠民保和商业健康险更加稳定、保障更好

深化医改的文件里面还提到,要规范惠民保的发展,并推动商业健康险线上快速结算。

可以看到,惠民保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的计划目标,未来发展会更加长久稳定,保障也会更好。

商业健康险这边,也许会和医保同步结算:出院时只需要支付自付部分,其他由医保基金和保险公司支付。

另外医保信息也将赋能商业保险公司,未来商业健康险可能出现降低免赔额、降价、理赔更顺畅等情况,我们也专门写过文章分析,点击这里查看>>>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是从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并最大程度地把医疗费用风险转嫁出去。

如果收入一般,一定要坚持缴纳医保,明年开始新农合断缴都会有3个月等待期,另外可以补充一份百万医疗险,报销不限社保,每年也只要几百块钱。

如果想要减少DRG/DIP的影响,可以考虑选择没有外购药清单限制的产品,或者附加特需医疗,特需部的药品选择权相对多一些。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选择「无社保」版本,以自费身份治疗。

如果收入比较可观,也有想提升就医质量的需求,可以考虑配置一份中高端医疗险,可以报销特需部、私立医院费用,甚至扩展以后的外资医院,在用药和治疗上都有更多选择,受DRG/DIP的影响更小。

六、写在最后

回首我国近40年的医改,从初期的“免费医疗”,到80年代的“自负盈亏”,再到当下的药品集采、DRG/DIP制度、医生年薪制、开放外资医院,最终形成了特色的医疗体系。

改革这一路走来,也一直有着“医疗服务是福利还是产业”的讨论。

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医改的核心更多侧重前者:推行全民医保,没有抛弃过一个小群体,并在就医效率、就医质量、价格这不可能三角上取得了一定平衡,是难得可贵的。

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有着发达的医疗产业,然而普通民众看病却问题重重。

因此,我们当下所质疑与批判的,或许正是未来数十年里支撑我们前行的关键;而我们极力推崇与仰慕的,也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微光。

改革,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参考资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2027年底基本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三明市卫健委:《医改:“三明模式”很成功,为何难推广?“三医”联动协同太难》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公立医院改革(下)》

中国医疗保障:《回应临床需求,DRG/DIP2.0版本发布!》

第一财经:《DRG/DIP点值“跌跌不休”,贬值会是无底洞吗?》

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对话北大教授李玲》

央视财经:《你买药的钱近一半成他们的回扣!》

人民网:《三明医改在前行》

央视网:《变革之路: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吕兰婷,施文凯.:《DRG改革背景下医院卫生技术评估的功能与推行策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

朱培渊,王珊,刘丽华.:《DRG支付方式改革在公立医院的实施路径探讨》·《cnki》,2018

毕马威研报:《三明医改,星星之火》

魏子柠:《自负盈亏是公立医院腐败根源》

bob体育半岛入口 1对1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开始规划。

免责说明:以上内容为bob体育半岛入口 意见,仅供参考;如涉及到产品信息及赔付条件,以保险公司最新产品条件具体约定内容及承保政策为准。
相关文章
一边算账,一边看病...医改之后,医生还能看好病吗?
“5年内实现三明医改经验全覆盖”“541”“薪酬分配制即将落地”...有关于医改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2025-02-11
689
深度|医保DRG后,医疗资源两极分化?普通人看病出路在哪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外资医院入华”、“2025年底,DRG/DIP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关于
2025-01-20
1767
患者自述:吃了便宜的仿制药,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医改,是一场关乎每个人生命质量的变革。它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看病流程、药品价格、医保报销政策……甚至重新
2025-03-13
547
深度丨进口药消失在公立医院,集采药降到3分钱,我们该喜还是忧?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外资医院入华”、“2025年底,DRG/DIP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关于
2025-01-15
1436
医保大变天!看病报销要变少了,DRG改革对我们影响有多大?
重大消息!明年开始,医保看病,要有大变化了!号称史上最严“控费”办法的医保DRG制度,会彻底改变大家
2023-12-20
5873
面对DRG改革,百万医疗险哪个保险公司的产品好?蓝医保、好医保只能垫底?
医保改革的“威力”,过年期间同事亲身体验到了。低烧咳嗽,先去社康看病,给开了一堆中药,吃了没用。再去
2025-02-13
727
医保DRG改革大变天,还有3种医疗险能救命!
2025年开始,只要你用医保看病,就很难避免DRG改革的影响!不管你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到了医
2025-02-27
845
3.5%的储蓄险会成为天花板?这个数据透露了一些信号......
前段时间有一个挺重磅的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银保监会头一回公布了保司上半年的投资成绩,折合到年
2022-10-10
2835
2021医保政策有什么变化?对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有什么影响?
有医保的朋友注意了,2021年医保又迎来新变化,具体有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职工医保有什
2021-07-05
2136
热门产品榜
重疾险
意外险
医疗险
寿险
储蓄险
大力水手
核保友好、有机会享更优费率
80851
完美人生7号
女性特定疾病保障、癌症保障好
80542
达尔文11号
可选疾病额外赔、癌症/心脑血管
79523
超级玛丽13号
同种重疾二次赔、核保宽松
78451
i无忧3.0
大保司、核保宽松
69852
妈咪保贝爱常在
重疾保额高、恶性肿瘤赔付间隔短
68045
大黄蜂13号(旗舰版)
少儿特疾多次赔、重疾额外赔付高
67541
守卫者7号
重疾多次赔、可选纯重疾保障
67451
阿基米德
重疾补偿金、大公司品牌
65125
青云卫5号
重疾额外赔60%、少儿特疾赔付
6315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