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普通人唾手可得的重疾险,现在中产已经快要买不起了。
几年前,一份50万保到70岁不含身故的重疾险,30年交费只需要两三千,而现在,能选择的产品寥寥无几,一些产品还只能20年交费,价格就要将近5千。
短短几年间,重疾险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无数人感慨唏嘘。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从2016年开始测评保险,累计测评了4000多款产品。在这8年里,我们经历和观察了整个重疾险市场和产品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从重疾险的诞生说起,来看看30年间重疾险在中国的兴与衰,也聊聊我对重疾险未来的看法。
“我们需要重疾险,不仅仅是有人会离去,更是因为有人需要好好活着”。
这句话出自一位南非的心脏病医生DrMariusBarnard(巴纳德),也正是他发明了重疾险。
他救治过很多病人,但他发现,很多病人就算被救活了,由于治疗时已花光所有积蓄,生活拮据,只能马上投入工作,导致病情恶化,很快复发甚至死亡。
巴纳德医生深刻认识到,他可以救活一个人生理的生命,却无法挽救一个家庭经济的生命。就算医生能救得活病人,但是家庭财务状况恶化,也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
于是,1983年他说服南非的一家保险公司,定制一种保险,只要得了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和冠状动脉搭桥术4种大病,就能得到一笔钱,用于后续的康复治疗,以及弥补收入损失。
这就是重疾险的由来。
之后,重疾险在世界流行开来,1986年后,逐渐被引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1995年进入中国内地。
当时的第一款重疾险是平安的“平安重大疾病保险”,只保7种疾病到70岁。
这7种重疾也有参考外国,在4种重疾的基础上,增加了尿毒症,瘫痪、重大器官移植术。
不过当时中国内地市场上还是以寿险为主,重疾险大部分是作为附加险的形式销售。
紧跟着保终身、分红型的产品陆续出现,但分红型重疾因为整个行业还未规范,容易存在销售误导,在2003年被原保监会叫停。
重疾险当下还处于萌芽期,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底,天涯社区上有网友发表了一篇《在中国千万不要买大病保险》的帖子,里面关于“重疾险保死不保生”的观点,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谁也想不到,这只是重疾险地震的开始。
紧接着在2006年初,多名买了友邦守护神两全保险的投保人,认为保险条款存在明显欺诈,集体起诉了友邦保险。
投保人认为:有的疾病理赔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现行医学手段,甚至有的要求可能都快死了都无法达到。
比如条款里关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疾病定义,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来源:友邦守护神两全保险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险条款)
有医生认为,符合a和b任何一项,这个人就已经没什么活路了,如果要同时符合3项的话,基本别想活着拿钱了……
重疾险到底是治病救人,还是临终关怀?
残酷的是,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其他保险公司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要得了约定的疾病,还得按照规定的手段去治疗才能赔,每家保险公司的要求还不一样。
如果条款的定义权和解释权都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还怎么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虽然这个案件最终以庭外和解收场,但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重疾险的口碑一落千丈,老百姓对重疾险的信任也跌至冰点。
正是这场“地震”,加速了重疾险的改革。
就在2007年,中国保险协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重疾旧定义。
它对最高发的25种重疾,作了统一规范,不仅疾病定义相同、理赔条件相同,就连合同的书写方式都完全一致。
这25种疾病,覆盖了95%以上的重疾理赔,可以说是重疾险的核心保障。
并且,每款重疾险都必须包含前6种高发疾病:
从此,重疾险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结束了各家保险公司疾病定义混乱的局面,也推动了整个重疾险的发展。
2007年之后,市场上不断地有创新产品涌现:
保障病种也从十几种到几十种,各家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开始抢占市场,重疾险的黄金期即将拉开。
2013年8月,保监会下发《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拉开费率改革序幕。
人身险的预定利率从2.5%调到3.5%,结束了长达14年之久的2.5%时代。
预定利率高了,保费就降低了。根据当时的信息,重疾险的价格降了10%-40%。
同年,《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发布,这是中国保险史上第一套重疾发生率表,给后面的产品定价和法定准备金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疾病发生率表,重疾产品的定价和法定准备金评估,主要依靠「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国外发生率数据,跟国内情况不相符,重疾险产品的价格也普遍偏高。
在以上两个政策的加持下,重疾产品越来越规范,价格进一步降低,各大保险公司乘胜追击,纷纷推出新产品。
2014年,华夏推出常青树,价格横扫了整个市场,几乎PK掉所有公司的重疾险产品,一枝独秀。
接着很多小公司纷纷效仿,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用极低的定价开始跑马圈地,看谁能抢夺更多市场。
这阶段,产品竞争也很激烈:
就看谁更能卷,更能砸钱,这一轮下来,最终得益的是消费者,两三千就能买到一款高性价比的重疾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时间,互联网保险火爆起来,以前买保险只能在线下,比如保险公司、银行,现在网上就能轻易买到了,保障更好,价格更便宜。
(来源:《2018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后面陆续诞生了不少网红重疾险,比如达尔文、超级玛丽系列。
这简直是不给那些老牌的保险公司一点活路,最后这些大公司只能被倒逼着优化产品保障,比如xx福把缺的3种高发轻症都补上了。
2014-2018年,短短4年,重疾险发展达到顶峰,可以说造就了一个重疾险的神话。
虽然从2018-2021年,互联网重疾险的发展还是不错,但从整个保险行业的视角来看,重疾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之所以说重疾险不复往日风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保费规模下滑,医疗险成为第一大险种
2018年,百万医疗险大爆发,之后惠民保也在全国开始蔓延。
这两种保险杠杆非常高,几十上百块就能买到几百万保额。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于重疾险,医疗险的性价比好像更高,那何必去买重疾险!
而在2023年,医疗险规模保费达到了4300亿,占比首次超过重疾险,成为健康险行业的第一大险种。
来源:慧保天下
可见,医疗险对重疾险的冲击是巨大的。
除此之外,这些年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
面对不可控的未来,大家不得不想方设法节省开支,多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可买可不买的保险,很多人就暂时选择先不买了。
另外,2021年重疾新定义实施,新重疾价格小幅上升,2023-2024年保险预定利率一步步下调至2.5%,也导致重疾险价格一步步上涨,大家对重疾险更加望而却步。
在这几大因素的助力之下,从2019-2023年,重疾险新单保费连续5年出现下滑,从2018年的1000亿峰值,降到了2023年只有200亿。
来源:慧保天下
5年时间,降幅高达80%,重疾险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滑铁卢。
2、高性价比产品减少,价格大幅上涨
可以说,2014-2018年是重疾险野蛮生长的5年,但互联网保险毕竟是新兴产品,发展的同时必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监管不完善等。
从2020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互联网监管政策3件套:
特别是2021年的互联网新规,要求偿付能力等不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不能继续在网上销售产品,一些小公司退出重疾险市场。
导致互联网重疾险减少,包括当时很火的康惠保旗舰版2.0、晴天保保2号等。
另外,随着这几年预定利率不断下调,重疾险的价格越来越高,消费型的高性价比产品也越来越少,现在更是屈指可数,基本只剩下超级玛丽和达尔文两大“网红重疾险”。
很多产品都要捆绑身故保障,根本没得选,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归根结底,主要跟保险公司的定价策略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率”。
早几年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用极低的重疾发生率和预定费用率来定价。
以前经济市场不错的时候,预定利率高,还能用投资收益来贴补亏损,天平的三端是可以维持平衡的。
但随着大环境变差,预定利率几度下调,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降低;
另外,重疾发生率不断上涨,有些公司已经赔穿;再加上保险公司的各种费用又普遍大于预定费用,天平就失衡了。
一失衡,保险公司就无法运转,为了“活”下去,保险公司不得不涨价。
价格回到十年前,叠加保费规模下降,有一些人认为,重疾险可能会没落,甚至被取代,这会变成现实吗?重疾险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说实话,我的态度并没有那么消极。
我认为重疾险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因为在目前医保DRG的背景下,百万医疗险受到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重疾住院。
大病的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长,需要更多进口药等好药,但实行DRG后,很多医院为了减少亏损,会拒收大病病人、缩短住院时间、限制用药等,这些问题百万医疗险很难避开。
而如果得了重疾,重疾险是直接赔一笔钱,可以拿来治病,也可以作为后期的康复治疗等,完全不受DRG影响。
所以,不排除日后大家会去买重疾险,来抵抗DRG对看病的影响。
虽然重疾险的优势和意义不可否认,但是前面的内容也说了,目前的产品捆绑保障太多,价格太高,普通人很难消费得起。
这显然不是保险公司想看到的结果,那如果想让更多人买得起重疾险,保险公司有没有可能会重新设计产品,让重疾险的保障“返璞归真”,比如只保轻症、中症和重疾?
我认为可能性很大,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保障,价格自然降下来,销量也会上去。
另一方面,重疾险最早的作用是补偿收入损失,但也有人期待它能在康复护理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未来也许有更多的收入损失险、长期护理险出现。
比如去年推出的青山在,是一款收入损失险,生病住院或意外受伤无法工作,每月最多能领2万,每月保费只要几十上百块,相比重疾险价格还是便宜不少。
这两种保险虽然市面上也有,但是还处于萌芽期,产品不多,发展还不完善,期待后续发展会更好。
除此之外,未来分红型重疾险也有可能重现江湖。
去年8月份,金监局发布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里面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相比于2003年叫停分红型重疾险,现在的时机更成熟,比如行业的发展更规范,重疾险的经验数据也更丰富,可以为重疾险的精准定价提供更强的依据。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分红型重疾险会重新归来。
从1995年重疾险引入内地到如今,重疾险几乎占据了保险业的半壁江山。
一路走来,虽然伴随着不少批评和争议的声音,但更重要的是,它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依靠和温暖。
我很庆幸,有重疾险这个伟大的发明,未来,期待它的发展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bob体育半岛入口 1对1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开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