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
提案的主笔人,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形容一些集采药药效不佳的情况。
这一提案也让“集采药效果不好”的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大家对“集采药”的讨论也愈发热烈。
为了让大家全面地了解医改,bob体育半岛入口 策划了【直面医改】系列专题,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医改的所有信息、事实、建议,客观地呈现给你。
专题前面几期内容,我们采访了保险专家和一线医生,还和病人及家属聊了目前普通人看病买药的困境。
有朋友说,bob体育半岛入口 的内容是所有关于医改的信息里最通俗最专业的。我们特别感谢大家的认可。
不过,还是看到有不少朋友提出疑问,“不知道怎么去实操买到想要的进口药,该买什么保险才能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所以第7期内容,我们特别邀请了有20年保险从业经验,水滴保副总经理谭老师,她在健康险领域和医药创新支付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她会和我们聊聊医保改革对于商业保险的影响,还有未来医改和保险将会怎么发展。
与谭老师的这期访谈,有几点让我们感触颇深:
1、医改影响最大的是“夹在中间的人”——医改保障了绝大部分老百姓能享受到基本治疗,但对于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产”来说,想要更好的就医资源,就得多花一些钱自费去特需、国际部、私立医院等。
2、进口药还是有很多人需要,自费或商保渠道购买的比例可能越来越高——这些年,进口药械厂商在中国的销量并没有降低,也就是说大家对进口药的需求还是在的。
3、未来商业保险市场会越来越卷,对用户是好事——未来,针对不同阶层人群,会出现更多保险产品,比如中高端医疗险会越来越多,用来满足医保DRG下,医保无法承担的医疗费报销需求,像优质诊疗资源、进口药、进口药械等。
4、聪明人一定是会买到当下最好的产品——以后保险产品会越来越丰富,对消费者来说,关键不在于等或是挑,而是要抓住机会,给自己适合的保障。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划重点,更全面了解医改,我们把谭老师的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还查阅资料补充了很多信息,下面一起看看详细内容。
我们先通过一张图,来看看目前医改政策都改了哪些方面。
关于医改对看病就医的影响,谭老师在采访里提到:“医改对普通人来说有利有弊,它保障了绝大部分老百姓能享受到基本治疗,慢性病患者也基本能买到药,但部分原研药在医院就很难开到。”
那作为普通人,不想就医受限制,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谭老师认为:“我们要分清诊疗和药品资源”
诊疗资源,包括了诊断和治疗,采访中,谭老师提到:“想要获得更好的诊疗资源,如果走医保通道,可以去能走医保的特需部;要是走自费通道,就可以选择特需部、国际部或私立医院。
但要注意,优质的诊疗资源不仅包括了好的环境,好的就医体验,医生的临床经验也很重要,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公立医院的医生资质会更可靠,所以大家还是要结合自身需求去综合考虑。”
这里要补充一点:因为医保DRG/DIP主要影响的是经医保结算的住院患者,只要走医保通道,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如果是不走医保,自费看病,也会受到医院自费比例的限制,比如某地区的自费比例是:三级医院15%,二级9%,一级6%,当医院自费额度快达到时,就算我们想自费、能自费,医院也不一定能答应。
所以,想要最大可能地减小医保DRG/DIP的限制,去非医保定点的私立医院是一个选择。
谭老师提到:“在公立医院普通部目前基本上都已经落实DRG和药品集采,因此某些进口药是比较难开到的。
如果去医保支付的特需部也一样,因为很多公立医院普通部和特需部是使用同一个药品采购体系,但纯自费的特需部和国际部则不受限。
另外,近几年进口专利药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并没有呈现缩减反而是稳定上升趋势。那是通过哪些渠道购买呢?虽然没有更细分的数据支撑,但用排除法大概率能判断,医保支付占比减少,而自费和通过商保的支付变多。
如果是自费去院外购药,我们就要注意处方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外购药需要医院开处方才能在药店买到。”
关于处方问题,需要补充的是,根据医保局规定,今年1月1日起,想去双通道药店购买“双通道药品”,必须用电子处方。
“双通道药品”,则是指患者在定点医院或定点药店,买“双通道药品目录”中的药(都是处方药),都能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
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外购药对处方的要求。
而电子处方开药,需要从系统的药品清单里面筛选。随着集采全面实施,系统里面可能基本都是集采药,很难开出来原研药、进口药的处方。
没有处方,就买不到处方药。还想用这些药,就只能换一家医院问。
商业健康险和医疗不分家,这些医改政策不仅影响了我们看病就医,也对商业保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11月27日,医保局发布的《医保带来的发展新增量》也提到:引导商保公司和基本医保差异化发展,更多支持包容创新药耗和器械,更多提供差异化服务。
也就是说:医保不能报的,商保来报,从国家层面鼓励医疗险发展。
那医保改革对于医保的限制,商业医疗险要怎样去补充呢?
首先,我们得清楚,医保改革对于商业保险有哪些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谭老师在采访中说到:
“在DRG/DIP限制下,普通百万医疗险无法覆盖的优质医疗资源报销,包括诊疗资源、进口药、器械,就需要有其它保险产品去承接。
未来各家保险公司会把产品做得越来越细,会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群的需求,推出更多产品。”
为了应对医改带来的限制,目前百万医疗险已经出现了一些优化产品。
比如蓝医保(好医好药版),不仅开放所有类型外购药,还能附加特需医疗,能报销特需部和国际部的重疾费用。
另一方面,医改也刺激了中高端医疗险的需求,采访中,谭老师把中端和高端医疗险进行了区分。
医改还在持续推进,各家保险公司也是越来越卷。很多朋友会纠结,应该现在买保险,还是再观望一下呢?
关于这个问题,谭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聪明人一定会买到当下最好的产品。
因为产品是不断优化的,总会有更好的产品出现,但我们不可能一直去等,毕竟生病不会挑时间,所以关键不在于等或是挑,重点是要能抓住机会,给自己适合的保障。”
未来产品会越分越细,想要在当下配置适合的保险,谭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了很实用的保险配置建议。
这里也补充一下,免健告产品就是没有健康告知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免健告的医疗险和重疾险,身体有异常的朋友也能买到。
作为拥有多年保险经验的专家,我们也“八卦”了谭老师给自己和家人配置的保险方案,可以说和当下的市场变化结合很紧密。
就像谭老师说的“早买早享受”,如果是正在纠结犹豫的朋友,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当下的政策,选到最适合的产品,之后该换的换,该补的补就好了。
总的来说,医改在不断推进,保险公司也在跟着变,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能在医改环境下,更好地承接大家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但光看眼前还不够,咱得往前看。
先来说说未来医改的趋势,谭老师提到了4个关键词“早诊、康复、护理、药品质量”。
早诊就是在疾病刚冒头、甚至还没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通过检查或筛查提前发现它,比如癌症早筛。
康复则是生病、受伤、手术后,身体功能可能会变差,通过科学训练和治疗,让这些能力尽量恢复,比如脑中风后的康复治疗。
谭老师提到:“目前这两个方向,很多地方还没有纳入医保,如果医保能承担这些支出,也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真正花在治疗上的钱会更少。
另外,目前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护理的服务体系和支付体系还不够完善,未来医保基金可能需要这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集采药的质量问题受到大家广泛关注,未来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管控。”
随着医改的发展,未来,商业保险市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改变,一方面是产品,另一方面是医保和商保的连通。
当被问及未来的主流产品,谭老师的答案是:“未来医疗险和重疾险仍是主流,失能险和无健告医疗险将逐渐崛起。”
关于医保和商保的联动,谭老师提到:“目前优先推进落地的是打通医保个人账户的支付,然后再推进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
打通医保个人账户的支付,就是扩大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在之前,医保个人账户只能支付医保自付的部分。
现在个人账户余额,不仅可以跨省用于近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等)的医疗费用、购药费用,缴纳居民医保费;还可以购买商业医疗险,比如上海,可以用医保个账余额,为自己和亲属购买惠民保。
打通个账后,这两年全国多地开始推行医保和商业保险“一站式”平台,患者在医院窗口就可以一次性实现同步结算、同步支付,不用再垫付全部的费用,不过目前接入这个平台的商业保险大部分还是当地的惠民保。
医疗体系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那就是价格、效率、质量,三者难以兼得。
像在美国就医,可以享受到高效率和高质量服务,但医疗成本就很高,没有保险的话,普通人根本看不起病。
我们之前也写过美国医疗和保险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看看近1/3的人被拒赔!美国保险公司,为什么能随便拒赔?
而在中国,人口众多,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这个三角,像现在的一系列医改政策,都是为了降低价格、提高效率,让更多人能看得起病。
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医疗质量妥协,在未来,想要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商业保险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ob体育半岛入口 1对1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开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