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目前最火的健康险,绝对是百万医疗险。
这种保险,在中国发展也不过短短9年,保障越来越全面,续保期限越来越长。
当下却有不少质疑声,比如随着DRG实施,越来越多人觉得它没用了,也有人觉得价格太贵。
这个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未来百万医疗险会走向何方?是降价、升级还是停售、涨价?
百万医疗险,到底还有没有必要买?
今天带大家扒一下百万医疗险的前世今生未来,文章虽长,但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有收获,比如对百万医疗险有了新的认识,在产品选择上也会有新的想法。
2016年8月,一家成立仅三年的保险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尊享e生的医疗险:
最低100多块钱,大病就能报销100万,癌症保额翻倍。
当时“看病贵”还是主要矛盾,这款产品瞬间爆了,2016年也成了百万医疗险的“元年”。
说来也巧,这一年恰好也是bob体育半岛入口 的元年,深蓝君刚从大厂离职写保险测评。
带大家怀旧一下当年的对比表格:
可以看到,当时的尊享e生等百万医疗险,保障非常简陋,只有住院医疗。
而现在,住院前后门急诊、门诊手术、特殊门诊、外购药、各种增值服务,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尊享e生,可能不是首款百万医疗险,但却是公认的首个“网红爆款”。
那几年,还有很多热门IP,比如平安e生保、太平超e保,泰康爱健康...大家打的不可开交,非常热闹。
直到2018年,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好医保·长期医疗(6年)。
它有两大核心优势:
但是过于宽松的健康告知,也埋下了不少隐患,比如不问“结节”,只问“肿瘤”。
好医保长期医疗(2018年版)健康告知
如果选择其他产品,要么除外,要么拒保,很多有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的人,甚至一些良性肿瘤的,都选择了它。
后面也导致了一些理赔纠纷,因为普通消费者眼里,肿瘤就是“癌症”,而保险公司眼里的“肿瘤”则更加宽泛,包括结节、良性肿瘤等。
裁判文书号:(2022)川01民终3332号
后面好医保吸取了这个教训,健康告知加上了“结节”等内容,堵上了漏洞。
好医保面世后,百万医疗险基本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而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有些公司就动了一些歪脑筋。
2020年前后,大家都没少看见“首月0元”的保险广告,尤其在一些众筹平台上。
点了领取之后,有人几个月后发现被扣几百块,想要退保却找不到地方。
也有人出险了被拒赔,因为没有如实告知。
这完全怪不得消费者,当时有些产品健康告知隐藏很深,打了一个“√”,就过去了,妥妥的欺负老实人...
时过境迁,在监管要求之下,现在的健康告知必须以弹窗形式出现,不滑到底也进不了下一页。
这些,都是前人的血泪教训。
到了2020年12月,监管发布通报并处罚了多家保险平台,也揭开了一个惊天骗局。
(银保监消保发〔2020〕14号)
所谓的首月0元,消费者并没有得到任何优惠,像极了某些网店,先提价,再打折。
套路真的深啊...
图源:网络
除了首月0元,另一大套路就是“终身保证续保”了。
当时保证续保期间最长,也才6年。
而有些产品,明明都是一年期不保证续保的产品,但是条款里面写的内容,让人浮想联翩:
加上有些无良保险业务员一顿吹,很多客户稀里糊涂地就相信了。
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公司产品,比如xx尊享,xx通,所以闹得特别大。
2021年1月份,监管出面严肃批评了这一现象,还亲自教大家怎么写条款:
链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12/content_5579193.htm
并要求这些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在2021年5月1日前全部停售。
由于牵扯面很大,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5月17日,监管又要求做好停售产品的转保工作。
同时发了一个《关于短期健康保险续保表述的通知》,在前面的表述基础上,还加了一句话:
链接: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984222&itemId=925&generaltype=0
这样的承诺都不能写,至此,短期健康险迎来了大地震。
不少人抛弃了短期健康险,转而投保能够保证续保的长期健康险。
属于长期百万医疗险的时代,即将来临。
从“终身保证续保”的销售误导里,能看出大家对长期保证续保产品的渴望。
但当时最长也就6年,需求这么大,为什么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发更长期限的产品呢?
因为不敢。
为什么不敢?
根据2006年发布的旧《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保证续保,必须是约定费率,也就是不能调价。
这些年来,医疗通胀幅度每年高达10%,未来也可能出现新的治疗技术,新的疑难杂症。
不确定性实在太多了,随时都可能让保险公司赔穿...
图源:网图+自己P的
其实监管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2017年11月,监管发布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多了这么一句话:
而正式文件,到了2019年10月才下发,中间隔了快2年。
2020年3月,监管又发布了《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价格调整规则,比如:
通知里面没有详细规定每次调费的上限,而后面的产品都定了同样的幅度:30%。
30%是怎么来的呢?特地查了一下来自《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对短期健康险的规定,但正式文件删除了,显然监管想把定价权交还给市场。
口子放开以后,就有保险公司吃螃蟹。
2020年8月,太平洋人寿推出了安享百万,这大概是首款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
它采用了“非主流”设计,保障期限为15年,15年就一张保单。
(安享百万条款)
这种产品设计本就有一定问题:比如癌症出了新疗法,保单又不变,怎么与时俱进呢?
另外早在2020年2月,有一款“胎死腹中”的产品:百年医惠保(尊享版)。
这款产品最长保15年,而且均衡费率,每年价格相同。这显然太“疯狂”了:价格定低了,未来必定赔穿;定高了,基本没人买。
有了前车之鉴,保险公司意识到:一年期+保证续保+可调费率,才是长期医疗险的光明大道。
到了2020年12月,我们也终于等来了首个爆款——好医保·长期医疗(20年),后起之秀则有蓝医保、微医保、长相安等知名IP。
属于超长期医疗险的时代,也正式来临了。
不过呢,直到5年后的今天,百万医疗险最长续保期限也没有突破20年,而早已经有了保证续保终身的防癌医疗险。
为什么呢?
主要因为防癌医疗险只保障癌症一种疾病,目前医疗技术也比较成熟,风险相对可控。
但百万医疗险不限制疾病,不确定性就太多了...
即使可以调费,30%的调费幅度够不够用?调费之后会不会大批退保?
很多问题,都需要经历过才能有答案。
所以可能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阶梯式调整,比如保证续保30年,保证续保50年,慢慢来吧~
续保方面有了突破,再来聊聊价格的问题。
现在大家看百万医疗险,年轻人觉得比较便宜,爸妈的价格有点贵了。
但我想说的是,当下百万医疗险价格有“水分",有些公司还很大。
这里就要说到赔付率了。
2021年1月,监管发布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保险公司要半年公布一次短期健康险赔付率。
有数据统计,2023年行业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中位数是39%,简单来说,收了100块钱,要赔出去39块钱。
对于一些主推百万医疗险的公司,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一定程度能代表百万医疗险赔付率。
比如众安在线,赔付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去年上半年只有27.80%。
这说明,仍然有降价空间。
而长期健康险,虽然监管没有要求公布赔付率,但是费率调整规则里面有一条:赔付率要≥85%才能上调。
长期健康险分两种:保障期限>1年的,或者保障期限≤1年但包含保证续保条款的产品,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短期健康险。
最早的一批长期医疗险,早已经过了费率调整“3年保护期”,明明可以上调,但搜了一下,都没有动静。
(图源:人保健康官网)
那么,大概率还是赔付率不够。
在2024年12月,医保局也专门提到这几句话:
2023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9000亿元,但整体赔付率尚有待提高;
商业健康保险面临信息不对称、机构营销核保成本高、赔付率较低、打击欺诈骗保难度大等问题;
推动商保公司提高赔付水平...
那么该怎么推动提高呢?
有两种方法:降低保费,或者增加保障责任,比如增加普通门急诊、降低免赔额。
由于国内保险公司都比较看重保费规模,所以大概率选择后者。
所以我预测,未来百万医疗险保障还会升级。
再从整体上看看百万医疗险的保费规模,这些年就像脱缰的野马,越跑越远,下表是近10年的商业医疗费和疾病险保费对比:
图片来源:【招商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商业医疗险发展前景展望
根据招商证券预估,2024年以百万医疗险为主的医疗险保费规模,可能超过重疾险,成为了新的“健康险一哥”。
然而这几年增速放缓,等待它的还有一个更大的考验。
前面说过,当年百万医疗险能够火起来,和“看病贵”有很大的关系。
但时代变了。
2019年8月,公立医院药品集采制度,正式扩大到所有省份。
2024年底,全国所有医保统筹地区,都开展了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
两把利刃下来,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看病贵”也不再是主要矛盾,而新的矛盾也产生了:
很多人开始关注看病质量,想绕开DRG,绕开集采药,多一些选择。
而这些,百万医疗险帮不了多大忙。
图源:网络+自己p的
这是因为,百万医疗险只能报销公立医院普通部的费用,有些产品可以报销外购药,但基本是抗癌特效药。
一些普通外购药,比如人血白蛋白,基本只能自掏腰包了。
于是有人说:DRG,废掉了百万医疗险...
在我看来,问题倒也没那么严重,医保可以改革,百万医疗险也能升级。
最先做出针对性升级的是尊享e生2025,算得上是尊享e生的第24代子孙,做了以下调整:
随后闪亮登场的有太平洋健康险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复星联合健康的星相守,它们能够保证续保20年,更受消费者青睐。
有了3只领头羊,其他产品也会跟上,因为你不升级,就会失去客户。
医保不光给了一巴掌,还给了一把甜枣。
2024年12月,医保局表示:推进医保数据平台赋能保险公司、医保与商保结算,帮助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等。
图源:《医保带来的发展新增量》
而最终受益的,仍将是广大消费者,未来百万医疗险有这些利好:
之前也做过详细分析,点击这里查看>>>
我们也注意到,星相守要求50岁及以上被保人,需要查询医保信息,看来早已搭上了医保这根线。
改变,要比我们想象要快很多...
那么,医保这套“巴掌+甜枣”的组合,到底是为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医疗分层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医保作为“大锅饭”,核心是保基本,满足每个人的温饱问题。
但如果想要吃红烧肉、酸菜鱼,就必须自掏腰包,自费或者买商业医疗保险。
聊完了前世今生,最后聊聊未来。
2020年1月,原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到这么一句话:
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如今看来,这个目标有些乐观了,2024年全年也就9700亿的规模。
但也能看出来,国家推动健康险的决心很大,健康险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现在的问题,剩下的1万亿保费,找谁要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影响着未来的百万医疗险发展,我们直接来说变化:
1、适合高龄、身体有异常人群的产品变多
现在百万医疗险健康告知都很严格,还会问到体检异常,导致只有年轻、健康的人能买上。
而往往那些最需要百万医疗险的朋友,却被拒之门外,未来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最近就有一些免健康告知产品出现,比如众安在线的众民保,德华安顾心医保(免健告版),保障更好,大家不必只选择惠民保了。
2、中高端医疗险,选择变多
考虑到大家提高就医质量的需求,中高端医疗险也会变多。
这些产品,可以提供特需、国际部、私立医院的报销,让看病有更多选择。
华泰证券也做过估算,当中高端医疗险渗透率在10-30%时,未来这部分每年将提供350-1050亿元的保费增量。
除了放开投保规则、增加保障之外,我们还可以期待一下增值服务,比如体检、预约专家手术、陪诊、垫付。
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也将增值服务的成本,从净保费的12%放宽到20%。
也就是说,在百万医疗险定价时,可以增加增值服务的权重,钱多了,服务也有机会做全、做细、做好。
当下挑选百万医疗险,我们很少关注增值服务。
但真正看病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专业靠谱的团队,帮你选医院医生、帮你描述病情、协调治疗方案、联系专家二诊,看病的体验和结果可能是天差地别。
这部分会成为百万医疗险的“软实力”,也有可能影响未来挑选产品的逻辑。
图源:网络+自己p的
总而言之,未来百万医疗险将迎来升级,包括投保规则、保障责任、增值服务等。那些墨守成规、不做改变的产品,也将在升级大潮中,被无情抛弃。
短期来看,百万医疗险一片欣欣向荣。
而从长远来看,必将面临一个终极挑战,不是医疗通胀,不是医保,而是人性。
就像开头说的,百万医疗险如今也就9年多,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暴露出来,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情况。
1973年,美国Prudential公司开发了一款医疗险,保障全面,有100美元免赔额,很像我国的百万医疗险。
以下是它发展的时间线:
1973年
上市卖出20万份;
1979年
有效保单达到顶点34万份;
1981年
业务闭合,没有新保单进来,老用户退保率飙升;
2008年底
仅剩681份保单。
某男性客户,32岁投保时保费是526美元,到61岁续保时变成117361美元,涨了223倍。
这么贵的保费,仍然有人愿意续保,说明什么呢?
大概率表明,剩下的客户都身患重病,预计这一年治疗费会超过保费,续保是赚的...
最终导致了产品走向崩溃,这就是死亡螺旋。
美国这款医疗险用了35年时间走到了尽头,咱们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尽管现在赔付率还不高,价格变动不大,但已经有“选择性退保”了。
2024年5月,蚂蚁保、人保健康联合南开大学发布了《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研究蓝皮书》,提到这么一句话:
在续保意愿上,有36.2%的人存在犹豫或不打算续保的情况。
说实话,这个比例令我吃惊:如今几百块,都有很多人纠结换产品了,那么涨到四位数、五位数,会怎么样呢?
不敢多想。
另外,应对死亡螺旋,一年期不保证续保的产品,更加灵活。
当赔付率升高,它们可以减少保障来降低赔付率,比如免赔额从1万变1.2万,来让价格稳定,当然也有可能不调整保障直接涨价。
比如尊享e生这类产品,虽然不保证续保,但过往续保较为稳定,也值得考虑。
而保证续保的产品,由于保障不能变差,控费手段就相对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说,保证续保对于非健康体、理赔的人是好事,但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却可能带来更高的涨价风险。
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吧~
不过选择保证续保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
比起涨价,能不能保证续保是很多人更在意的点;其次我们都活在当下,死亡螺旋的发生可能还为时尚早。
回顾这9年多,百万医疗险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
它虽然不完美,但却是普通人对抗大病风险的最强杠杆。
而回顾我们自己,当年那个花200块给自己买尊享e生的年轻人,如今正给娃买能保证续保20年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不由得令人感慨...
如果只能选一份保险,你是否会选择百万医疗险呢?
「深蓝视角」栏目持续更新中,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中国最大的保险测评平台,8年测评4500+产品,全网超1200万用户信赖,帮你认识保险买对保险。
bob体育半岛入口 1对1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开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