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别变购物卡?医保卡别变购物卡如何实现功能回归

要防止医疗保险卡空虚,不仅要加强静态监管,还要增加和突出医疗保险的功能,使医疗保险卡去掉鸡肋的形象,越来越实用、贴心,从而增强公众忠诚度。
许多药店已经成为超市,不仅出售药品,而且还出售酱油和毛巾等日常用品。顾客可以用医疗保险卡付款。
事实上,医疗保险卡变成酱油卡和购物卡的现象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起源于广州。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屡见不鲜,更糟糕的是,毒贩和药店串通一气,帮助持卡人以70%的折扣从医疗保险卡中提取现金。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很多人包括医保部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监管,消除制度漏洞。比如,医保部门就表示,发现有定点零售药店刷医保卡卖日用品的,将罚三千到一万元;同时,有关部门也向公众发出呼吁,请大家不要乱花医保卡内的救命钱,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等等。
在监管环节下工夫,当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我们从整个政策性医疗保险这一系统来探析,也许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更本质性的启示。
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是:按制度设计初衷,医保卡本应被百姓视作救命钱、会得到自觉珍视,何以遭遇如此现实尴尬?难道老百姓连这点基本的自爱之心、理性和常识都不具备?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现行的医保卡以及政策性医疗保险制度本身,为何并未对公众体现出其本应具备的吸引力?实事求是地说,政策性医疗保险网络的搭建,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的现实需求,对此前失之偏颇的医疗体制也是一种纠偏;然而毋庸讳言,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尚处草创阶段,加之各地推进程度不一,不完善、不合理之处自然难以避免
比如,医保卡使用不够方便,手续复杂。也许是出于监管的考虑,不少地方设置了医保卡刷卡购药限额,在福州工作的李女士就埋怨,有一次她要买280元的药品,可药店说按规定每半个月只能刷卡150元,她只好隔了半个月后又去了一次药店,才把药买齐。而一旦住院、动手术,医保卡的报销流程则更为复杂,让一些病人和家属叫苦不迭。
又如,医保卡的医疗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个人账户部分资金太少,对看病作用有限,如果看大病时再碰上某些医院不主动告知,走的是门诊而不是住院渠道,报销比例更是有限。有人还曾计算过,某省实行的全民医保,远远不能达到病者有所医的程度,医保卡充其量只能算是张八折卡、六折卡。
再如,地域限制太死,医保卡的漫游和互联互通功能缺失。目前,医保卡基本上还是地方粮票,不仅难以跨城市、跨省份使用,甚至在一些城市内部尚且存在鸿沟,比如,今年7月武汉的远城区东西湖区与该市中心城区医保卡才刚刚实现互通。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割据局面自然也会影响医保卡的吸引力,让持卡人对卡内资金没有安全感。
其实,换个视角,医保卡的使用并没有必要死守某种固定模式。比如北京就规定,医保卡资金可以自由去银行取现;又如,广州拟出台新规定,医保卡账户内资金可一家人合用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让医保卡更人性化、更好用。
显然,要防止医疗保险卡空置,不仅要加强静态监管,还要提高和突出医疗保险的功能,使医疗保险卡摆脱鸡肋形象,成为越来越实用和内膜。从而提高公众的忠诚度,让人民倍加珍惜医疗保险卡账户的资金,以及药房和预约那些觊觎,这些资金的人可能没有机会开始。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