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展望回顾(二)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回顾
2.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险商品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保险业稳步发展,中国的保险市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保险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保险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具有大于1的倾向,保险业始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首先,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风险结构的变化。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时期,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巨额投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投资总量的增加带来风险的增大。生产力的发展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的经济结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原来的风险结构,高新技术产生的风险在风险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计算机犯罪就是高新技术风险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风险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保险需求的变化将会日益明显。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当人们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满足了在正常的工作和收入条件下吃、穿、住的低层次需求后,安全需要就成为人们的追求。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发生意外事故和丧失劳动能力时能保持基本的、安定的生活条件,人们必然增加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家庭财产的不断积累和增加促使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最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也促进了产、寿险业的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促使保险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体制转轨中,承担风险的主体发生变化,企业和个人成为承担风险的主体。国家和企业不再包揽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劳动者需要通过参加社会保险和购买商业保险来获得保障,其中,以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享受以往的社会保障待遇,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获得基本保障之外的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能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它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成员。而对于生活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来说,保障水平的降低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转移。企业不再包个人的大锅饭
的同时,国家也不再包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发生灾害事故后不能从国家财政获得补助,只能通过购买保险来弥补损失。同时,体制转轨产生了许多新的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只有通过买保险为自身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潜在风险显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将直接面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未曾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年化利率变动、劳动力过剩等风险,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下岗问题,而社会保险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只能依靠商业保险来满足风险保障的需要;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连续七次降息,人们不得不考虑不能完全依靠储蓄满足个人理财的需要,还应当把资金投资于其他领域。随着我国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可以预料,未来投资型、价格指数相关型、储蓄型的保险品种将备受人们青睐。
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也是推动20世纪90年代人身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推行医疗制度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低水平、广覆盖,这就决定了基本医疗保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医疗尤其是大病医疗费用的问题。根据改革的精神,参加基本医疗社会保险者从社会保险处得到的医疗费用的限额是当地平均工资的四倍;同时,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仅局限于城镇职工和政府公务员,农民的医疗问题并未提上议事日程,几亿农民的医疗保健仍然困扰着政府决策层。总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为商业性人身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