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保险需求增长是有很多的原因在影响的,但是其中相对来说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是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保险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风险结构的变化。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时期,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巨额投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投资总量的增加带来风险的增大。生产力的发展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的经济结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原来的风险结构,高新技术产生的风险在风险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计算机犯罪就是高新技术风险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风险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保险需求的变化将会日益明显。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当人们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满足了在正常的工作和收入条件下吃、穿、住的低层次需求后,安全需要就成为人们的追求。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发生意外事故和丧失劳动能力时能保持基本的、安定的生活条件,人们必然增加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家庭财产的不断积累和增加促使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最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也促进了产、寿险业的蓬勃发展。
在制度变迁中,风险主体发生变化,企业和个人成为风险承担的主体。国家和企业不再对劳动者的生命、老年、疾病和死亡负责,劳动者需要通过参加社会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得到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能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它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成员。而对于生活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来说,保障水平的降低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转移。企业不再包个人的大锅饭的同时,国家也不再包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发生灾害事故后不能从国家财政获得补助,只能通过购买保险来弥补损失。同时,体制转轨产生了许多新的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只有通过买保险为自身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潜在风险显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将直接面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未曾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年化利率变动、劳动力过剩等风险,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下岗问题,而社会保险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只能依靠商业保险来满足风险保障的需要;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连续七次降息,人们不得不考虑不能完全依靠储蓄满足个人理财的需要,还应当把资金投资于其他领域。随着我国预期年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可以预料,未来投资型、价格指数相关型、储蓄型的保险品种将备受人们青睐。
20世纪90年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其指导思想是低水平、宽覆盖,这就决定了基本医疗保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特别是重大疾病医疗费用。按照改革的精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从社会保障部门领取的平均工资限额为四倍。同时,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仅局限于城镇职工和政府公务员,农民的医疗问题并未提上议事日程,几亿农民的医疗保健仍然困扰着政府决策层。总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为商业性人身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