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出国留学的费用
那么,20世纪30年代如果自费出国到欧美留学,需要多少费用呢? 我们从当时柔石的家信里,可以得知一个大概。
1928年夏天柔石到上海,学习德文,想出国留学,希望父母扶持。父母将他存放在咸货店的500银圆寄给他。不久,柔石又写信给老家说:如果要出国留学的话,五百银圆还不够盘缠(路费)呢。几乎同时的李金发、艾青等人出国去巴黎工读,至少要准备1千银圆(合1995年人民币3万5千元,合2010年人民币7万元),没有办法,只能望洋兴叹,圆不了去德国的美梦了。
柔石在通信中说:“眼前到外国去,钱从何处来,外国最少一年要一千圆用,来回路费每次要二百圆。……到外国去的心,等一两年再谈了。”参看《柔石日记》第152页。“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
20世纪20年代留法半工半读的生活 1919年,19岁的李金发从上海乘船到法国勤工俭学,准备300块大洋(银圆)置装费和旅费。乘坐的是英国货轮统舱,条件恶劣,每人收费100银圆。
到法国后,李金发进入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市立中学攻读法文,每月学费100法郎(合10块银圆或国币),同学有林风眠等;后来在巴黎学习雕塑。一间简陋的房子月租150法郎(合10圆国币);一顿比较好的中餐5法郎(合5角钱)。1920年开始写诗,将《微雨》、《食客与凶年》寄回国内。
1929年春,19岁的艾青(当时名蒋海澄)从父亲那里得到1000块银圆,从上海乘坐法国邮船(三等舱),经过一个多月的旅程,到巴黎学习美术。同行的有杭州国立艺术院水彩画教师孙福熙和他的哥哥孙伏园等。蒋海澄在巴黎第六区伏斯拉尔大街里斯本旅社租了一个小房间,因为室内有一个下水管道,所以房租便宜得很,每月50法郎这个旅社到1982年还在,参看《艾青谈诗》214~215页。。
他找到一家美国老板开办的工艺作坊,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每天上午做工,下午学后期印象派的绘画。他的工作是用中国漆把买主的签名描绘在打火机或香烟盒上,一上午可以描绘20个签名,收入20法郎。
在巴黎餐馆一顿普通的饭要付5法郎。为了节省,他去学生食堂就餐,一张饭票只要3法郎。这位穷留学生对朋友却很慷慨。他跟李又然在学生食堂初次认识的时候,看李付不起饭费,就一次送给李10张饭票外加50法郎。(引自李又然《诗人艾青》一文。)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