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教育厅启动忻城县红渡村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1月29日讯红渡村村民蓝正盛正在领取5万元的贴息贷款,他拉着记者的手一直说,“感谢教育厅的帮扶,我的养猪场终于形成了规模。”日前,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到忻城县举行红渡村扶贫专项资金贴息贷款项目启动仪式。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负责人为村民们颁发了自治区教育厅专项资金贴息贷款项目“养猪示范户”、“养蚕示范户”等牌匾,并发放了新春慰问品。
当天,广西新闻出版集团通过广西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20万元,用于帮扶红渡村村民发家致富。 据了解,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发动全厅干部职工,企业捐款,多方筹措,设立扶贫专项资金,用于20户村民小额贷款贴息,帮助他们争取贷款每户5万元,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产业。蓝正盛说,“我之前的养猪规模从来没有超过4头,但是去年我养了80头,已经有30头出栏了,一头能卖2500元左右,一年共收入近8万元,以前养蚕一年收入才1万左右。”
看着自己的口袋越来越鼓,他决定扩大规模,但手头的资金还是有限。“这次教育厅的扶贫专项贴息资金正好帮上我的忙,两年内还不用利息,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我打算要养300头猪了。”蓝正盛领着5万元贴息资金高兴地说。当天,有20名村民来办理了扶贫专项资金贴息贷款项目。50岁的村民黄月娇和老伴一大清早就赶到红渡镇上等着领取,黄月娇说,“教育厅一年帮我们贴了5千元的利息,我们也要争取两年内还清贷款。” 红渡村作为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2011年至2015年定点帮扶的贫困山村,属国家级贫困村,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已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全力改善红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全力帮扶下,红渡镇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推动产业调整结构的思路,由村党支部组织发动村民参与,自治区教育厅发动干部职工、企业捐款为农户贷款贴息,以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绿源农业公司提供技术和场地,成立广西教育厅食用菌项目扶贫示范基地,生产包括秀珍菇、黄金菇、鸡腿菇、黑木耳等10余种环保食用菌,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在红渡村先后完成矮山屯等6个屯的道路硬化,以及新村委办公楼球场、戏台建设工程,3个屯篮球场建设,争取危房改造指标106个,各村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教育厅创新扶贫方式,积极探索“大户带小户,共奔致富路”的种养脱贫模式,扶持养殖大户扩大种养规模,打造“原生态土猪”品牌;发动群众种植食用菌,探索发展新型食用菌种植产业;并通过整合县扶贫资金40多万元,积极推广使用方格簇科学养蚕,扩大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而在雷洞村通过后援单位支持、企业及学校捐助、申请专项等形式,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先后完成了弄亮、那康、上垒、岑沙4个屯的道路硬化,完成了村级教学点的改造,解决了雷洞等4个屯的安全饮水问题,落实32户危房改造指标,成功向非洲安哥拉输出第一批建筑工人,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极大改善了村民交通及住房条件,满足了低年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要求。 据介绍,目前已有5家农户加入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建成可种植20万袋菌包的示范性大棚,已具备年产48万斤鲜菇的产能。2012年11月份第一批鲜菇投放市场后,市场反应良好,产品供不应求,柳州、南宁和来宾农贸市场批发商多次到基地参观考察并签订购销合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民老蓝说,“我之前不敢加入基地,现在看到其他村民赚了钱,我也正在做加入基地赚钱的一些准备工作。”根据基地发展规划,“”末将建成可容纳25家农户、种植100万袋菌包的大棚,可年产鲜菇240万斤,还将带动周边群众500家农户在家开展食用菌种植,总产量将占据广西鲜菇市场的领先位置,将食用菌产业建设成忻城县乃至来宾市继桑蚕、蔗糖产业后又一支柱性产业。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将整合资金2231万元,其中自治区教育厅投入资金43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最后使农户脱贫致富。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