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国民的不公正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迈出关键一步。我们为何要改革“双轨制”呢?民间经济学家刘军洛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式金融魅影》中就指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对国民的不公正。由于中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年限较短,所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后到现在退休的职工领取的养老金,都是提前支取的,他们领取的是现在和未来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金,这就决定了养老金账户必然出现亏空。加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高峰期已过,人口数量实际在减少,因此,未来养老金账户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质退休人员的待遇低2~3倍。同等学历、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们,退休后不能得到同等待遇,甚至有时候两个高工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待遇高。如果废除“双轨制”的养老金体制,不仅能平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仅为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所获退休金的1/2~1/3的差距,能强力弥补养老金的缺口,更是对国民的公正。深圳作为中国发达地区,正在试点改革的同时,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区,目前所做的却是在鼓励下海。一些单位因极度扩张资不抵债而瞬间变企业,这个单位的公务员一下子就加入到了缴纳养老金的大军,“4万亿”催生下迅速膨胀的地方债在以养老金命名的地方债面前就是小河沟和汪洋大海的对比。
如果只是“4万亿”催生的地方债被紧缩政策引爆,不过是一个核爆,核爆过后在废墟上可以迅速崛起。如果4万亿地方债彻底暴露了养老金的亏空,不过是N个核爆,核爆之后还可以崛起。但是如果赖以生存的国际环境突然被页岩气、碳关税封杀后,4万亿地方债和养老金造成的后果将使我们永久性地被世界抛弃。2010年广东一个省就有3000多亿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可有的省份却基本没有结余,年年都有缺口,需要中央补贴。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省份,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再加上流动人口多,他们的养老金就多,因为流动人口不在那里养老,光在那里缴费做贡献了。
而人口输出大省就倒霉了,这些省剩下的不是小孩就是老人,青年人都到外头打工去了,钱都贡献给外省了,但对本省的老人是要支付养老金的,从而造成收入少、支出多。所以养老金数量跟人口分布的空间和流动是有关系的,而人口流动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是发达地区。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平衡。越富的地方养老金越多,越穷的地方养老金越少,越富的地方经济越发达,越穷的地方经济就越落后。所谓隐性债务,是指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他们又必须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积累”的那部分资金。隐性债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继续付给新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另一部分是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在新制度实施前没有积累的养老金总额。这两部分债务的具体规模依赖于退休年龄、缴费率和投资回报率等重要参数。
根据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的推算,隐性债务最小为
1.8万亿元,最大接近12万亿元。我国庞大的隐性债务将随着4万亿地方债爆炸而浮出水面。截至2011年养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仅为18%。2006年之前中国养老金收益率问题还并不严重,原因在于1997年~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基本都在2%以内。可是进入2007年之后中国的物价与房价出现快速上涨,最近五年中国CPI的年均增速超过3%,长期通胀压力的增大,凸显养老金缩水的问题。养老金面临通胀危机的问题不容忽视,未来增加养老资渠道,是解决养老金面临通胀危机的关键。2012年3月广东养老金入市的消息得到官方证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代理广东政府委托的千亿元养老资运营。1000亿元中可进入股市的不超400亿,分析称入市迫于亏损压力。通胀在被挪用面前就是不要提的小问题了。
根据复利计算的72法则,假设长期通胀率为3%,那么24年个人财富就会缩水一半。对于目前的工薪族来说,即使按照60岁退休计算,如果没有任何薪水外的投资规划,一半的收入会被吞噬。如果存入银行,按照目前3%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仅能保本。个人账户制、基金积累模式是中国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之一。养老基金从缴费到领取有数十年积累时间,贬值压力巨大,支付时比缴费时购买力严重下降、保障水平下降。基础养老金太低。”中央政府补贴55块钱,如果你每年只缴100块钱,等到退休的时候,55元加上个人账户,大概一个月也就是七八十块钱。”按过去十年年均2.47%的通胀率分析,若长期以0.35%的活期存款利率作为养老金的保值途径,显然会造成养老金的持续缩水。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延伸《中国式金融魅影:地方债的危机与救赎》刘军洛与张五常齐名的四大思想领袖刘军洛在地方债最危机的时刻震撼推出地方闯关秘籍。《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华生著华生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