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814
有消费者认为“重疾险‘只保死不保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重疾险被“嚼舌根”的原委。
尴尬原因在于照搬国外重疾险模式
针对重疾险条款,人们争论最多的就是:重疾险定义的疾病诊断方式与医院临床诊断不符。而造成重疾险条款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我国缺乏相关经验数据,产品形态几乎照搬国外重疾险模式。
国外重疾险的产品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南非,起初只是作为附加险的形式出现,但其销售远没达到保险公司的预期,发展相当缓慢。随后,该险种被引入到世界各地,并在西方国家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
1995年,我国保险业首次引入了重疾险产品。但由于我国在保险基础研究,尤其是保险医学疾病发生率、保险人群疾病经验率方面的统计数据几乎为零,保险公司在开发、设计重疾险产品时,不得不依赖于国外重疾险经验数据。与此同时,我国多数保险公司承保的重大疾病种类,定义以及经验数据多由国际再保险公司提供,这就使我国重疾险在起步阶段的产品形态和国外重疾险产品非常类似。
然而,国外的社会、医疗环境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就医学诊断而言,国外医疗机构在疾病诊断、检查等方面比较严谨、客观,疾病的经验数据观察更加完善,而我国的医疗体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参照国外对疾病诊断的定义,国内医学诊断方式以及严格性不能完全适应;而根据国内的医学惯例,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又将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产品的成熟和市场环境的相对滞后是引发消费者理解和认识上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