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需加强养老保险工作应对老龄危机

截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据预测,到2035年,每两位老人对应仅有一名孩子。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及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农村养老无幸福感
城里养老一床难求
据民政部消息,现在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进入老龄社会。银色浪潮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作为三届省人大代表的刘琦,通过不断的调研得出现在我省养老条件的实情:城里养老条件好,难在一床难求;农村养老空气好,难在条件差;身有病残不能自理,难在无处收;退休工资收入低,难在价位高。
在调研时她发现,农村老人赡养存在着劳动负担重、供养水平低、生活照料少、精神赡养缺乏、医疗条件差、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所谓的赡养就是基本的生活,没有幸福感。针对这一情况,刘琦代表建议我省在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老人赡养工作的投入,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作为根本保障。
救助型福利型市场型
机构养老要形成体系
省人大代表陈海英认为,化解养老之忧不形成体系难解现实问题。政府应该建立以救助型、福利型和市场型为基准的养老机构。从现在开始,就应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及农转非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与医疗保险问题。
农村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以及以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老年生活保障水平,包括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及生活补贴水平;完善老年人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养老院、家政服务、休闲设施、医疗保健等养老产业,清除阻碍非公有资本参与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培育老年产品市场;鼓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养老事业。
居家养老可做补充
社会化是必然选择
社区养老又称居家养老,主要依托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网络和义工自愿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
代表们认为,老人住在家中,养老服务由社会来提供。老人既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这种方式非常实用,可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
代表们认为,社会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政府可以考虑,搭建社区养老平台,由民间组织来做具体工作。比如小型的民办养老院与社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走一条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新路。
加码养老保险
老人重新上保
养老如何养得起,关键在社会保障,关键在养老保险的加码。省人大代表史宁中认为,要想解决未来养老难题,养老金提高必不可少。建议我省为60岁以上老人重新上保,加大没有工作能力人员的直补,绝不要出现60岁的老人去养80岁以上老人的事情,要通过政府的福利政策使老年人幸福度过晚年。
史宁中代表认为,基本的养老保险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而对于他们的长期护理需求则有点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必要时开设养老护理保险,统筹解决养老护理费用。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基金支付护理费用。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