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

昨日(5月14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以下简称 《整体框架》),《整体框架》作为第二代偿付能力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偿二代”的总体目标,确立了“三支柱”框架体系,制 定了“偿二代”建设的若干基本技术原则,既为 “偿二代”建设勾勒出了完整的蓝图,也为“偿二代”各项技术标准的研制和测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框架》的发布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建设取得 的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保监会表示,今年将启动“偿二代”全部10余个具体技术标准的研制项目。
新框架注重风险防范
昨日,保监会发布《整体框架》并召开新闻通气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通气会现场获悉,“偿二代”的整体框架由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 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制度特征包括统一监管、新兴市场、风险导向兼顾价值三大特征;监管要素包括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市场约束机制三个支柱;监管 基础是指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
《整体框架》确立了“三支柱”的监管体系。第一支柱是定量资本要求,主要防范能够量化的风险,通过科学地识别和量化各类风险,要求保险公司具备 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资本。第二支柱是定性监管要求,是在第一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防范难以量化的风险。第三支柱是市场约束机制,是引导、促进和发挥市场相关 利益人的力量,通过对外信息披露等手段,借助市场的约束力,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业务结构方面,产险和寿险的差异会很大,对于产险公司来说,其承保风险、业务质量风险在“偿二代”体系下对其资本要求影响非常大。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承保风险就不是那么敏感,更敏感的是利率风险,对寿险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的匹配将影响更大。
他认为,资产组合对产寿险都会有影响,在产险公司方面承保业务的质量、险种情况会对资本比较敏感。资产负债匹配对寿险公司来说,在“偿二代”下做得好的公司对资本的要求会降低,但做得不好的公司会上升,寿险公司会出现分化。
事实上,此次“4.20”芦山7.0级地震引发人们对巨灾保险的强烈关注。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偿二代”体系下,我们也考虑了巨灾的影响,目前考虑了国内比较常见二类巨灾风险,即地震和台风。
新标准为结构性调整
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保监会批准了66家保险公司增资900亿元、15家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600亿元。2012年保监会批准了46家(次)保险公司实行增资扩股,累计增资636亿元,9家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711亿元。
那么“偿一代”向“偿二代”转变会不会引发保险公司大规模的增资呢?保监会有负责人表示,“偿一代”向“偿二代”的转变基本上可以实现平稳过 渡。该负责人举例称,银行的巴II向巴III转移的时候,对资本市场都是比较大的冲击。而对于保险业的“偿一代”向“偿二代”转移,其跟银行由巴II向巴 III的转移不一样,因为巴II向巴III的转移更多的是提高标准,而其整体的理念架构和监管体系是没有变的,主要是在巴II的基础上考虑了更多的风险, 增加了风险的种类,提高了要求。而保险业“偿一代”向“偿二代”的转移是两个不同的转移,这种转化是体系性的转变,是框架式的转变。“偿一代”体系可以称 之为规模导向的资本监管,其资本要求与业务规模相关,而跟风险不相关,其实规模大并不等于风险大。
他认为,在“偿一代”下资本要求与规模相关的,很难区别好的公司和坏的公司,如果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都是一样的话,他们的资本要求是一样的。但是在“偿二代”下就不一样了,如果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资产规模是一样的,他们的资本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偿二代”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是一种框架性的变化,从总 量上来说,保险业资本的要求应该是可以实现平稳的过渡,应该是一种结构性调整。那么从消费者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呢?作为消费者来说,我们最关心的无外乎是后期理赔是否可以公平的进展,如果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足够大,理赔流程足够透明,心里也就更为安心。所以偿二代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