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银行挤兑与存款保险(五)
基础性挤兑与理性挤兑存在共同之处, 虽然两种挤兑分别对银行业的本质以及大恐慌的成因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尽管如此, 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尤其是这些理论模型在 “ 储户行为的转变是引起恐慌的主要原因” 这点上完全一致。不管储户出 于何种动机,大量取款者会破坏银行在周转过程中的有效性, 并引起生产性投资的中断, 因此, 储户的行为被认为是引起银行系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 混合挤兑
基础性银行挤兑和理性银行挤兑有时会同时发生, 这种挤兑称为混合挤兑。夏理和杰甘南森 ( 1988)提出一个理性预期挤兑均衡。当银行业绩不佳引起的基础性挤兑与基础性挤兑引起的恐慌性挤兑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唯一理性预期挤兑均衡。对于该理性预期均衡, 即使存款人没有关于投资回报的不利信息, 而仅仅是看到银行门口排起长队并据此推测银行即将倒闭, 所有存款人都会去取回存款。
Blejer、Feldman 和 Feltenstein ( 1997)则在一个宏观经济框架中分析了“ 太阳黑子” 之类的外生冲击如何引致有清偿力的银行体系发生挤兑, 并由此产生信贷困境使实体经济部门形成紧缩效应, 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发生真正的清偿力危机。他们建立了一个包括多家银行在内的多部门宏观经济模型。在初始均衡中, 所有银行都具有清偿力。一个未预期到的外生冲击使金融市场认为会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一冲击可能是外部因素, 如贸易条件的突然恶化, 外贸赤字真实规模的披露, 或者由于其他国家经济原因而使本国宏观经济系统性恶化; 外生冲击也可能是本国内部因素, 如未预期到的竞选结果, 经济衰退的先行指标, 相对价格变化使银行某一借款阶层或部门的净值下降。这一冲击会向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一个不利信号,外生于与银行体系相关的任何因素。公众对这一不利信号做出的反应是, 将其存款取出兑换成外汇或者其他套期保值工具。如果存款变现发生得突然而集中, 就会成为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一个信号, 从而可能引发普遍的银行挤兑。如果银行因此损失的流动性资产巨大, 就不得不减少新增贷款的发放, 甚至不得不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用以补充储备金。相应地, 挤兑使利率弹性降低而引起初始的通货紧缩, 导致真实利率开始迅速上升。这一信贷收缩影响到实体经济活动, 使流动资金和消费信用大幅下降。信贷困境的一般后果是减少企业流动性头寸, 随之发生财务困难、甚至工资拖欠, 进而使商业部门短期财务状况恶化。
由银行引发的流动性收缩可能迅速导致支付链的断裂, 这反过来又恶化了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如果存款人了解到银行资产回报率下降会更进一步参与挤兑, 从而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