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新方式“目标定位”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标定位的含义、兴起的背景,进而分析了目标定位的各种措施以及优越性;然后结合一些案例国家的改革情况介绍了目标定位的诸多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以及创新的方法,并指出了创新方法的优势;然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讨了目标定位的绩效评估问题;最后对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近十几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改革浪潮中兴起了一个暂新的方法——“目标定位”(targeting)。学术界目前对“目标定位”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事实上,目标定位可以被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的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从广义上讲,任何一项社会风险(例如残疾、年老、怀孕、贫困、疾病、失业、工伤等)和相关受益人(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穷人、病人、失业者、工伤者)的确定都可被称为目标定位。狭义的“目标定位”是指把福利资源分配给最需要或最贫困的人群,即选择“最需要或最贫困”人群的过程。从目标定位的定义来看,它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界定目标定位计划中的“有需要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将有限的资源定位于“最需要的人身上”,这种表述实际是“选择性政策”的某种延续与发展。
目标定位方法之所以能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并日益被更多的国家用来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改革的一个主要工具,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采用目标定位政策的根本原因。福利计划作为一项再分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优效型公共产品。资源的稀缺性是考虑采用目标定位以有效利用有限的福利资源的根本原因。
其次,目标定位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其福利国家财政困难的不断加剧。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西方福利国家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在福利国家世界性的“瘦身运动”中,目标定位自然被视为一种摆脱困难的手段,是改革福利国家模式的一种方法,是当今福利国家进行改革和缩减支出的一个有力的政策工具,是削减债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再其次,新保守主义或曰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在客观上使福利改革中目标定位方法的使用得以“名正言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崛起、致力于削减福利支出和反对福利国家的强大的新保守主义政治力量的兴起,与福利国家的改革浪潮和思潮形成互动,目标定位就自然被“名正言顺”起来,推动了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其在改革过程中目标定位的推广和使用。
最后,目标定位具有简单易行等明显特点和优势。虽然目标定位的方法有很多,但它们大多是在各种确定贫困项目受益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方法一般来说就是家计调查,其目的便是试图将一个“慷慨的”福利国家变成一个“吝惜的”福利国家。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