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产品业务比例

车险业务比例降低 业务着力于利润
对于大众保险,自从史带达到控股权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大动作,目的就是最求利润最大化,车险保费业务占比拟由75%降至30%,业务着力于利润。

“赛马行动”精简1/4人员
2011年7月,在上海金融国资主管部门支持下,大众保险引入史带,当时史带持股比例为20%,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大众保险真正大刀阔斧的改制,是在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和上海水务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等几个大股东全部转让大约39.19%的大众保险股份之后。
目前,大众保险的股份结构为:史带持股六成,其他小股东持股5%左右及以下。
史带达到控股权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大动作。先是委派杰克·莫里斯为代理总经理,负责管理和开展日常业务。在他的主导下,大众保险提出名为“赛马行动”的项目。
“赛马行动”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包括规范管理人员每日作息考勤,对相关岗位有执业证书的硬性规定,对业务人员提出较高的保费指标要求和新的险种偏好等。以此作为标准来进一步精简人员编制。
短期内,大众保险全司在编人员就由2013年的2000人左右精简了1/4,至现在的1500人左右。而史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人均绩效,力求2014年内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至98%以下,且必须实现盈利。
业务着力于利润
目前,大众保险总部已有部分关键岗位由史带的人员“坐镇”。
史带不仅给大众保险带来相关渠道和险种的资源和专家,还让大众保险开始进入一些此前很少涉足的领域,如参与货运险、意外健康险、工程险的竞标。大众保险还参与承保了一些史带擅长的领域,如能源、航空航天和军工等大型财产险项目及责任险等。
据大众保险公司内部一名高级管理人员透露, 史带入股以后反复强调最多的概念就是:利润。曾有一段时间,业务部门如意外健康险部、商业险部等,都改名为意外健康险利润中心、商业险利润中心,可见一斑。
换句话说,史带只做能挣钱的项目。而如大众保险和春秋航空联合推出的航班延误险等产品,或因支付了较高的渠道费用,或因设定了较低的费率,不能实际给公司带来盈利,很有可能遭史带丢弃。
近年来,大众保险还一直想转型突破和寻求差异化发展。最近,大众保险搭上金融互联网这股浪潮,推出个人手机支付账户保障计划。该计划在新渠道微信端也获得了一定的询问度、转发量和购买量。
车险保费业务占比拟由75%降至30%
“赛马行动”让大众管理成本下降,业务转型升级也加速进行,但大规模的精简人员,势必造成保费规模进一步大幅下降,特别是史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伯格不希望大力发展的车险业务。
车险是大众保险保费重要的组成部分,车险保费收入约占总保费收入的75%(大众保险2013年保费收入约为14.75亿元),这个比例对于格林伯格来说显然过高了。
格林伯格认为,在所有保险业务类型中,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最低的,中国财产险公司的保费结构比例并不合理。大众保险未来会进一步降低车险的保费占比,到30%左右,只留下利润较高的车险业务类型。
大众保险车险条线的高级管理人员向媒体表示,在中国的财险公司中,车险业务向来占据大半壁江山。如此大的保费规模也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现金流、投资收益和偿付能力等一系列关键指标数据。若车险业务占比下降,大众保险的保费收入将进一步下降,乃至低于美国国际集团在华的嫡系子公司美亚财险。
可查的资料显示,美亚财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外资财产险公司,2013年的保费规模为11.5亿元左右,略低于大众保险的14.75亿元。如果大众保险以后由外资全资控股,美亚财险将会成为大众保险的对比对象。而这次的业务转型极有可能使大众保险的规模低于美亚财险。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目的就是最求利润最大化,车险保费业务占比拟由75%降至30%,业务着力于利润。更多投资理财资讯,尽在慧择网。
浙商财险部分业务多次被禁
2017年对于浙商财险来说,格外值得“纪念”。
临近农历年关,已有百余家保险公司披露了2017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2016年财产保险公司中的亏损大户浙商财险也发布了2017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2017年浙商财险又遭遇亏损。除一季度略有盈利之外,其余三个季度都出现了大幅亏损,全年亏损9.06亿元。
实际上,浙商财险自成立以来,业绩一直不太理想。


接连受到“打击”
浙商财险最新披露的2017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亏损9.06亿元,其中只有一季度盈利556万元,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亏损3.12亿元、8008万元、5.19亿元。
查询浙商财险2016年年报发现,浙商财险当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大幅亏损6.49亿元,同比下降1372%,在全国财险公司中垫底。业内人士表示,浙商财险2016年由盈利转为断崖式亏损的原因之一是侨兴私募债违约。
说到侨兴私募债违约事件,浙商财险深陷其中。
2016年12月,蚂蚁金服旗下理财平台“招财宝”曝出债券违约。2014年,浙商财险分别与投保人惠州侨兴电讯工业有限公司和惠州侨兴电信工业有限公司签订私募债的货币履约保证保险。侨兴电信和侨兴电讯分别发行“侨信第一期至第七期”和“侨讯第一期至第七期”私募债。由于二者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还款,根据协议,浙商财险对债券本息到期兑付提供保证保险。据悉,浙商财险自2016年底开始,陆续赔偿本息共计逾11亿元。
侨兴债事件使得浙商财险在2016年营业支出中仅赔付支出一项就达到23.5亿元,相较2015年增加4.4亿元。而侨兴债带给浙商财险的不仅这些。
2017年12月18日,保监会对“侨兴债”事件中提供保证保险的浙商财险下达了处罚决定书。浙商财险因2014年承保保证保险业务时存在“未按规定办理再保险”、“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未按规定提取准备金”、“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内控管理未形成有效风险控制”等5项违法行为,被问责包括孙某某、金某等在内的9人、处以罚款共202万元,此外还责令其停止接受保证保险新业务共一年。
这不是浙商财险2017年第一次被禁“开展业务”。2017年,浙商财险曾因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等原因,被保监会停止接受非车险新业务及停止增设分支机构。
有业内人士表示,非车险新业务被喊停后,浙商财险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
浙商财险官网资料显示,浙商财险是总部位于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由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公司于2009年6月23日获准开业,专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公司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设立省级机构16家,各级机构300余家。
经济导报记者翻阅浙商财险资料发现,浙商财险自成立以来业绩一直不算理想。
年报显示,2009年、2010年浙商财险分别亏损0.72亿元、1.19亿元,2011年、2012年实现盈利1500万元、3100万元。2013年又再次陷入亏损,亏损5500万元。2014年、2015年盈利3200万元、5200万元。2016年直接大幅亏损6.49亿元,2017年亏损9.06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计算浙商财险成立9个会计年度的盈利情况,浙商财险累计亏损超过16.71亿元。
一方面,净利润持续亏损,另一方面,浙商财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处于下降趋势。
2017年第二季度,浙商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曾分别降至90.79%、45.4%,为此也收到保监会监管函。为走出经营困境,浙商财险通过增资扩股计划,注册资已支付保费从15亿元增加到30亿元。2017年三季度,浙商财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复苏至328.34%、268.34%。
对于浙商财险来说,责令停止接受保证保险新业务一年无疑是一记重击。
据了解,浙商财险一直比较重视信用保证保险产品,早在2012年就与杭州银行签订了关于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合作协议,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准事业部模式的保证保险项目组,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
2017年即将结束时,浙商财险因“侨兴债”事件被保监会处以罚款202万元,并被责令停止接受保证保险新业务一年。
新三板挂牌财险Q3:车险业务难做
随着市场主体越来越多,财险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新三板财险公司的盈利压力也日趋增长。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永诚财险净利润今年以来首次转负;锦泰财险净利润虽由上季度亏损转为盈利,但其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减少5成;而众诚保险已连续5个季度净利润亏损。
挂牌新三板财险公司Q3:永诚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居首位
近日来,各家保险各家保险机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其中,3家新三板挂牌财险公司均已披露完毕。
从今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数据来看,新三板挂牌财险公司的发展之路各有各的难题。数据显示,永诚财险在第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15.45亿,仍居新三板挂牌财险公司首位,但增速较为缓慢,同比去年仅增长4.45%;而该公司净利润则由上一季度盈利的状态转为亏损7374.09万元。
众诚财险在第三季度中保险业务收入为9.8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0.3%,成为3家挂牌新三板的财险公司中增速最快的险企,但是其已连续亏损5个季度,今年第三季度中,再次亏损2601.8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399.44万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锦泰财险在今年第三季度中,保险业务收入实现3.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该数据“折腰”下滑56.8%,不过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345万元,成为3家新三板挂牌财险公司中唯一实现盈利的险企,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公司净利润也大幅增长6倍。
新三板财险公司发展战略,“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那么,同是新三板挂牌财险公司,在非车险业务占比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何上述三家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以及净利润方面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来看众诚财险,作为国内首家由汽车集团发起成立的专业汽车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相对单一,车险是其主要业务来源,约占公司总体保费收入的85%。因此,一方面,受车险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中小保险公司保单获取成本高,盈利空间薄;而另一方面,则是受行业政策变化影响,车险市场竞争加剧,两因素均对众诚财险的盈利状况影响较大。公开资料显示,众诚财险今年上半年综合费用率同比上升3.62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5.77个百分点。

不过,众诚财险方面表示,该公司目前业务规模较小,预计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逐步提升,盈利空间将相应扩大。
反观锦泰财险虽然同样受到车险市场的竞争加剧的影响,在今年上半年车险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7.06%,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也下降5.21%,但该公司的非车险业务正稳步发展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锦泰财险农险保费收入同比上涨30%、责任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加43.8%、信用保证保险较去年同期相比则增加646.97%。
而保险业务收入居首位的永诚财险由于具备规模优势,赔付支出成本则出现下降,此外,在渠道销售方面,相对于其他两家财险公司,永诚财险同样具有一定优势,其上半年互联网销售渠道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12.92%增长至21.3%,成为该公司第二大收入渠道。永诚财险在其半年报中也坦言,保险业务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互联网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所致。
此外,从三家财险公司投资结构来看,永诚、众诚投资方式更倾向于委托投资,而锦泰开始向自主投资转变。从配置风格来看,永诚、众诚上半年分别加码投资固定收益基金、信托,而锦泰加大了债券类资产、资管、债券配置力度,相对而言,锦泰投资风格趋向积极型。
新三板财险求变局:众诚拟设立寿险公司,永诚拥有资管公司
事实上,虽然目前不少财险公司通过开展信任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创新业务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创新业务占比都比较低,主要收入来源仍是车险,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财险公司已超过八十家,且保险经营主体仍不断增加、产品同质化高,加之商业车险二次费改的实施,使保费充足度进一步下降,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提升难度较大,财产保险市场行业竞争仍在加剧。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车险二次费改会进一步带来费率下调,优质客户将更加青睐费率更低、服务更好的大型财险公司产品。因此,在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中小型险企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如何通过开发爆款产品盘活客户存量,提升留存率,以及如何压缩利润空间抢夺有限存量,并避免价格战所带来的后遗症,将成为新三板财险公司最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新型保险业态的出现,如BATJ等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加入,都将导致挂牌新三板的险企破局压力倍增。
因此,寻求变局对于挂牌新三板财险公司来说迫在眉睫。目前,几家保险公司也均在尝试不同的出路。以众诚保险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中旬拟发起设立寿险公司,对于这一选择,与寿险目前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底,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2.59%,远高于财险行业14.44%。
但是,一方面众诚保险目前已经连续亏损6年,亏损额累计为4.9亿元,开展寿险业务可能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根据保监会最新的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公司发起设立或者收购保险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30亿元,这对于净资产目前仅9.97亿的众诚财险来说,转型寿险之路还很长。
永诚保险则在资管领域尝试出路。据了解,永诚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于今年8月获保监会批复同意开业,成功进入保险系资管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拥有独立的资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乎保险公司在项目猎取过程中的优先权和成功率,是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的必行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此前对媒体表示,永诚保险成立资管公司后,未来资产端将更加灵活。从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来看,首先是投资管理本公司的资金,到接受行业其他公司资金的委托,另外还能拓展其他金融资金委托,战略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除此之外,对于新三板财险公司来说,拓展车险业务合作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对车险经营和管控,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非车险业务,专注特色经营,并加大电子商务业务的推广力度,紧跟保险行业市场的变化,都是改善目前盈利压力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善盈利状况,永诚财险进行了互联网转型;锦泰财险非车险业务稳步发展中,有效减小了车险业务保费同比缩水带来的冲击;众诚保险则有心涉足寿险领域,不过由于其仍受盈利问题影响,转型寿险之路还很长。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