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将提速
2月9日出现在人社部官网的一则新闻,受到业内人士高度关注。消息显示,2月6日,人社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召开会议,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
何为“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指目前已经形成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两大平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社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超过9亿人,积累基金4.6万多亿元。“第二支柱”指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主。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经有近8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了2300多万人,积累基金近1.3万亿元;职业年金正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
而“第三支柱”指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正式进入制度建设启动阶段。市场一直高度关注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就属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对于多部委联合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保险业人士无不为之振奋。“从欧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经验来看,财税等政策支持是撬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巨大杠杆,尤其是有利于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持续喷发。业内期待在这一方面能进一步突破。”一位业界人士对媒体人表示。
业内专家分析,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发展,“三支柱”模式正成为各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主流选择。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老年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说,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的启动,不仅有助于为政府分担社会养老、医疗压力的重任,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商业养老保险驶入增长快车道,同时亦利好资本市场。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保险是各类要素市场的长线资金,不仅支撑了资本市场几十年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均已实现市场化投资运作,随着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的启动,“第三支柱”也将会迎来规模放量及投资市场化之旅。
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又将迎来新的长期资金。
按照国务院关于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合理分担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养老责任的要求,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递次推动“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
机构百花齐放 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
日前,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标志着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迈出第一步。对于居民而言,养老金第三支柱是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对资本市场而言,养老金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展望未来,基金、保险、银行、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都将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迈出第一步
“此次《通知》的发布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及时回应了当前市场和居民对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迫切需求。”大成基金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秘书长姚余栋表示。
姚余栋指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构成我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根据测算,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退休前收入的替代率仅为30%-40%之间,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则面临覆盖面低、参保总额小等发展不足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支柱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在欧盟,养老保险整体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率大概在60%-70%左右,是老年人能够过上比较富足生活的重要保障。”他说。
从普通居民角度来看,董克用指出,养老金第三支柱有三方面优势:第一,税收优惠。《通知》指出,取得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其缴纳的保费准予在申报扣除当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限额据实扣除,扣除限额最高达到1000元。
第二,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管理。普通居民相对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自己进行投资,效果往往不理想。把钱交给专业的金融机构打理,有望取得较好的业绩。数据显示,作为我国养老金重要的投资管理人,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超过1.47万亿元,社保基金自2001年以来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8.37%,企业年金自2007年以来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7%。公募基金作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的主要管理者,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长期投资降低风险。普通居民应该认识到,资本市场总是存在一定风险,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市场在长时间里是具有稳定性的,投资期限越长,收益曲线越有可能被烫平,风险越小。
公募基金将扮演重要角色
《通知》指出,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相应将中登公司平台作为信息平台,与中保信平台同步运行。
展望未来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董克用表示,这将是一个大平台。这个平台上会有不同类型的产品,包括保险、基金、证券、银行等行业提供的产品,这些产品适用于不同类型人群,满足人们对不同风险收益比的需求,帮助居民真正享受到第三支柱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设计出具备自身特色的产品,来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可以预见未来养老市场的整体体量相当庞大,因此基金、保险、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姚余栋表示,此次试点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开始,一年试点期结束后推广到公募基金、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有其合理性。不过,从美国等成熟养老市场的发展路径看,未来公募基金在其中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其自身体量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2017年GDP超过80万亿元,如果保持现有增速不变,到2020年GDP总量将接近100万亿元。当前中国金融资产(不含房地产,下同)总量大概是GDP总量的2倍,到2020年时,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大约为200万亿元。一般而言,养老场景的金融资产约占整体金融资产的1/3,即67万亿元。目前,美国共同基金占第三支柱的资产比例约为50%,中国的这一比例短期内可能达不到这么高,但如果假设到2020年,中国公募基金能够占第三支柱的资产比例约为1/3,则公募基金体量则为22万亿元,几乎也是当前12万亿元的2倍。“可见,公募基金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可增长的潜在空间巨大,养老会成为公募基金未来竞争格局重新洗牌的关键变量。”他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境外成熟市场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以美国为例,董克用指出,美国的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居民也是慢慢认识到其重要性,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者教育后,才逐渐形成养老资产的概念。
董克用表示,从美国养老金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由于习惯原因,一开始居民更倾向于买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不过,随着基金市场日渐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基金透明度高、责任到位、监管严格等特点,因此更多投向了基金产品。“从这个规律来看,中国的普通居民也会慢慢熟悉保险、基金、银行等多渠道产品,进行比较,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风格来选择。”
对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设,姚余栋也提出多点建议:第一,个人扣除限额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适当放宽上限比例,例如对25-34岁人群的个人扣除限额设定为1000元,35-44岁人群的设定为2000元,45岁以上人群的设定为3000元。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距需要拉开,允许有能力的高龄人士就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补缴更多的资金,为退休后的养老生活做更充足的准备。第二,打通第二、三支柱账户之间的联系,允许这两类账户之间的资金流转。第三,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抓紧时间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居民退休后如何取出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钱,如果居民个人身故如何处理账户资金等问题。第四,除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公募基金、银行净值型产品等都需要尽快推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五,扩大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未来还包括公募基金等其他产品)的覆盖人群,最好实现全民覆盖。
另外,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董克用表示,在发达国家,养老金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这是因为养老金是真正长期稳定的资金,不会因为一时的风浪就变动。所以,在资本市场发生波动时,养老金往往会起到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
养老金和经济发展还能互相推动。“养老金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又能给养老金投资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这是一个良性的正循环。”董克用说。
“这实际是用长钱去杠杆,第三支柱是支点,当这部分长线资金进入个人商业养老金账户后,会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鼓励资本市场的钱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一旦企业因为资本的助力发展得更好,他们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会更高,实现实体经济与资本力量的正向循环。”姚余栋也表示。
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十分重要,将弥补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短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养老金第三支柱就是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框架还在紧锣密鼓筹备和搭建中,当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公募渐成养老金第三支柱主力军
20年前,国内首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诞生。经过20年的发展,基金行业成绩卓着。然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公募基金在管理规模、产品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公募基金历史上也出现过“基金黑幕”“老鼠仓”等恶劣现象,甚至也因“基金公司赚钱,投资者亏钱”而引发信任危机。从基金销售看,短期业绩导向的销售之风依然浓厚,行业尚未形成业绩驱动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尚需夯实。
2018年,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春天,中国公募基金也迎来20芳华。随着一系列利好新政的开启,公募基金也将开启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全面服务的新战场。
“资管新规将重塑行业监管框架,引导行业回归本源,公募基金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南方基金董事长张海波表示。
不久前,《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刚刚获批(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业内认为,资管新规主要是打破刚兑,对于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的固收类产品冲击较大。从长期看,无疑利好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类产品更有机会。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五部委签发税延养老试点的开启,业界呼吁多年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破冰。一年后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将纳入公募基金,且同样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4月11日,南方、鹏华、民生加银等多家基金公司的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已经上报证监会审批。
托管制度优势是基石
1998年3月27日,20亿南方开元基金和20亿国泰金泰基金同时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的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有了真正意义的专业机构投资者。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规模从1998年初期的40亿到2018年的12.17万亿,基金管理人由1998年5家发展到2018年的128家,业务模式由初期的纯公募封闭式基金管理发展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除公募基金外,还管理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机构专户等资产管理业务。
20年,公募基金成绩斐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从1998-2017年的20年利润榜单》显示,过去20年各类公募基金累计盈利22347.51亿元。
基金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又为投资人创造了超额回报,这是怎么做到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发起主办的“2018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上,景顺长城基金董事长杨光裕给出了答案。杨光裕认为,基金行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首先是制度优势,即透明、规范的制度设计,其次是托管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杨光裕说:“托管机构在管理投资人资金的时候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资金的安全性、清算、估值、契约精神的遵守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都得益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强制托管制度使基金资产保管和基金资产管理分离,杜绝了基金管理人挪用、转移基金资产的可能,保证了持有人的资金安全。20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没有出现重大系统性风险,没有出现一起挪用资金事件。
杨光裕认为,基金行业能够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投资管理制度。
他认为,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是以配置理论为基础的,而配置理论的设计,在《证券法》起草时已经充分吸收了经验教训,有双十限制。“如果没有双十限制,基金公司极有可能利用资金优势对某只看好的股票集中持有,而导致流动性出现问题或者公司发生问题,甚至引发变现坐庄的行为。”
杨光裕强调,公司经营和公司投资运作严格分开,保证了基金公司严格按照契约的投资组合来做,这也是基金公司在投资中能够稳定不发生流动性风险且给投资人提供持续盈利的核心原因之一。
养老金第三支柱成突破口
源于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金融行业发生了巨变。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副总经理曹伟认为,基金业未来的发展将从产品驱动演变为产品和服务双轮驱动。“用单一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已然行不通,客户需要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和资产配置。”
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彦祝也认为,紧靠产品是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以客户视角把产品和服务共同做好,并以此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募基金行业的面貌。”
杨光裕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基金公司最突出的就是资产管理能力,再就是市场销售。”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养老金投资领域主力军。
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超过1.47万亿元,社保基金自2001年以来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8.37%,企业年金自2007年以来的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7%。
在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看来,公募基金服务个人养老投资分为三个阶段:个人养老自主投资阶段、养老产品专业化阶段、养老金第三支柱下的全面服务阶段。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是公募基金服务养老投资的里程碑。“很好地将公募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与养老金资金的长期性、收益的长期稳健性和投资主体的生命周期性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公募基金在养老投资中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作为个人养老金的默认投资选择可有效减少个人选择困难,提高投资效率。
眼下,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落地,公募基金也进入养老金第三支柱下的全面服务阶段。
4月1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这就意味着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将会享受一定额度的个税抵扣,我国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税优惠政策之后的养老金第三支柱终于破冰。
“老龄化的环境下需要引导个人为养老金做安排。随着顶层制度设计的逐步落地,公募基金一定会成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李文判断。
百万亿资管格局重新洗牌
天弘基金固定收益机构投资部投资经理王昌俊认为,资管新规促使资管行业迈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在此过程中,资管行业本身运行模式以及投资者行为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要求对理财产品实施净值化管理,致使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无法预知实际收益率。“当客户面临这种从原来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转变的过程中,本身投资风险偏好会有明显的改变,如何让客户接受这种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是整个资管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某大型基金公司高管也指出,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后,银行同业将会管得越来越严格(包括了ABS、同业的债、同业的货币等)。由于非标受到严格限制,整个同业规模将会被严重压缩,所以银行将十分重视同业在不同投资品种的额度分布。“由于公募基金的分红有避税的作用,银行肯定会将一部分额度流向公募基金。只要公募基金避税仍然存在,则其功能仍是公募基金的一大优势。”
进入资管新时代,百万亿资管格局重新洗牌,所有资管产品都向市值法估值的公募基金靠拢,原本在净值化之路上已遥遥领先的公募基金如何继续保持且扩大领先优势?
“公募基金行业在资管新时代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首先,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未来三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防风险,去杠杆,回归本源,坚守底线,是未来行业发展要重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博时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次,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要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支持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支持国家的伟大复兴,这是公募基金的时代使命。最后,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各项经济改革全面深入开展,与之对应,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公募基金行业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促进资本市场改革。
南方基金首席市场官吴增涛认为,未来要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待公募基金的概念。他表示,未来大资管的观念会更加宽泛,公募基金有更加公平的环境,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各个公司的人才和机制,取决于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公募基金如何抢占先机。吴增涛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要提升品质,即不断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不仅仅是业绩,还包括是否帮客户实现了目标、风险的大小等;
第二要改善服务。“我们要为投资者精选产品,方便其进行选择。同时要为投资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面对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型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让投资者使用便利。”此外,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投资顾问服务,便于投资者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投资决策;
第三要不断创新。海内外公募基金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既包括基金产品的创新,如投资范围的扩大、产品结构的改善、投资地域的拓展等,也包括客户服务方式的创新;
第四是打造品牌,从海外成熟基金公司的经验来看,销售能力和品牌在未来基金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公募基金要积极做好准备。李文认为,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应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和智能投顾服务。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