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海外的救援事件

海外救援转向“一键救援”的互联网时代
随着出境旅游、工作等人员的持续增加,海外救援需求也呈同样趋势。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海外救援模式正在从传统走向“一键救援”的互联网时代。目前,保险界和救援服务机构间正在推动保险公司、救援服务等多方资源的整合,不断探索共生共长的道路。
去年出入境人数近6亿人次救援需求持续上升
公安部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入境人员总数达到5.98亿人次,同比增长4.76%。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总数达到2.92亿人次,同比增长6.73%;内地居民办理因私出入境证件、签注1.33亿本次,同比增长5.5%。
随着“走出去”的人数增加,相应的救援需求也在增加。据外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海外意外身亡的中国公民达649人,其中交通安全事故169人,溺水等旅游安全事故156人。另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在境外涉及意外重病和意外重伤的出险率约在千分之三左右。此外另有80%的出国人员会在旅游、商务、劳务、留学和探亲活动中产生其他求助需求,如海外医疗、运动防护、航班延误、证件丢失、安保服务、向导服务、法律服务等。不过,目前购买旅行意外险、救援保险等相关保险的比例还很低。
据盖雪莹介绍,在传统模式下,一般人在海外出行需要救援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已购买保险的人会拨打保险公司的报案电话,第二种是向大使馆电话求助。前一种情况下,险企在接到电话后,需要核实保险相关信息,是否购买了救援服务,是否符合救援标准等,在救援时效上就会比较慢。“在传统救援加保险的解决方案中,需要电话、邮件确认,线上线下反复沟通,最后消费者可能还需要自己垫付大量费用。”盖雪莹表示。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江泰国际合作联盟主席、江泰保险经纪董事长沈开涛表示,领事救助虽好,但由于受限于人力物力等多种因素,难免发生覆盖面不足或是鞭长莫及的情况,还需要商业化救助作为重要补充,出境人员应当进一步提升保险意识,购买含有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以确保在海外遇险时能获得及时救援。
据医疗救援公司日本株式利便公司项目经理陈竟阗介绍,仅今年3月份,该公司就接到5个中国家庭在海外旅游时的救援电话。“作为医疗救援机构,我强烈感受到,加强保险意识,购买含有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十分重要。”陈竟阗表示。
依靠互联网媒介促进救援与保险共生共长

随着中国公民“走出去”的人数越来越多,目的地越来越广,他们对救援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要提高救援时效,另一方面,要扩展救援外延,除了救命,还需提供语言翻译、导医等服务。”沈开涛表示。为此,江泰保险经纪打造了互联网救助平台——“大救星”,正在推动全球救援机构、保险公司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促进救援与保险的共生共长。
江泰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山华表示,与传统海外救援模式不同,只要用户下载“大救星”APP,在有需要时点击“一键救援”即可。点击之后,求救信息会通过网络传输到北京的全球救援中心,通过GPS定位救援地点并快速协调当地的救援机构或者星使(大救星的服务使者)提供服务。“由于信息传输快,且就近选择救援机构,因此有需要的人能获得最快的服务。”熊山华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海外救援的费用也比较高昂,尤其是需要转运或者送医院救治。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让保险与救援服务相结合是必然的方向,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保险界和救援服务机构间正在探索共生共长的道路。
媒体人了解到,泰康在线是首批入驻“大救星”平台的保险公司,且属于纯互联网保险公司。为促进保险与救援服务的融合,泰康在线开发了专属的保险产品,只要消费者购买其保险产品,在有需要时就能享受“大救星”提供的救援服务。
据广东省拱北口岸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强介绍,去年10月份,该旅行社的客人王女士在日本旅行期间发生过敏反应,通过“大救星”APP点击“一键救援”后几分钟便有星使联系王女士。星使将她送到当地医院,垫付医疗费用,并安排住院,由于王女士购买了救援保险,因此一切费用均由“大救星”平台和保险公司进行结算理赔。
在盖雪莹看来,要促进互联网救援服务与保险的结合,首先要有合适的互联网平台,能整合救援服务、医疗资源和保险公司,让客户购买一份简单易懂的保险产品之后就能在有需要时享受多种救援服务;其次要有大数据的应用,体现在前端,消费者只需要购买保险并享受服务,而在后端,需要网络的高效、数据的精准对接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方面,整合并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共赢。“理想的模式是,消费者购买了保险就可自动对接海外救援服务,万一有需要,只需按下"一键救援",便可立刻获得最快速的救援服务,且费用将通过发生率以及附加费用等合理定价体现在保险费中。这样的定价更科学,也容易被接受。”她表示。目前,大救星平台的建设,救援机构和保险公司的进驻都还在推进之中,盖雪莹认为,随着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救援的深度融合,有望引领海外救援保险新模式,在为海外出行人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开辟出新的救援保险市场,她十分看好这一模式未来的发展。
海外救援转向“一键救援”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购买了保险就可自动对接海外救援服务,万一有需要,只需按下“一键救援”,便可立刻获得最快速救援服务,且费用将合理定价并体现在保险费中。
中国保险资金在投资海外房地产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仲量联行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 保险资金在投资海外房产上有望达到2400亿美元。中国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比例自从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热情上涨以后,已经达到了50%。险资在投资海外房地产行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前,仲量联行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的海外房地产投资同比激增50%,达到156亿美元,其中内资保险公司不断上涨的投资热情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近期,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这两大保险公司联手铁狮门(Tishman Speyer),斥资5亿美元收购了名为“Pier 4”的波士顿4号码头地产项目。中国人寿还与卡塔尔控股公司联合出资收购了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的“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根据仲量联行预测,从长期而言,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与节奏,中国险资在境外的房地产直接投资有望达到2400亿美元。
仲量联行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的海外房地产直接投资额将达到约200亿美元,2014年的该数字为165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仍然是中国资本的首选目的地。
中国的保险资金在投资海外房地产行业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积极推进保险资金的改革方案实施。保险资金运用改革首先是稳步拓展了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陆续放开了股权、不动产投资等范围。投资者应该多关注一些获利的产品,多做投资组合。
安邦保险收购海外资产事件解读
海外资产并购一直是国内大公司尝试“走出去”的战术之一。近些年来,原本低调的安邦保险频频出手,收购了大量海外资产,看似大胆,但实际上,安邦保险收购海外资产是一次谨慎、严谨的商业行为。
一、布局全球资本运作换时间
并购之与投资方来说,一直是“金钱换时间”不二的法宝,即通过资本运作,进入相关的领域和市场,整合相关的资源、市场与人才。对于致力于打造“全球十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安邦来说,全球并购不仅是一个时机问题,更是快速实现全球化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与其投入数年时间,在海外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如选择并购、入股拥有品牌积淀、团队稳定成熟的优质公司。
早些年间,一些中国公司也尝试“走出去”,并购海外优质资产,但早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并购经验和管理才人,败多成少。而近年,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性人才配置不断优化,包括联想、华为、万达等公司,在全球化发展上均有出色的表现。而在金融领域,除了安邦保险频频出手,复兴国际、工商银行、阳光保险、泰康人寿等企业也纷纷在海外配置资产。
以安邦为例,安邦目前并购的资产,不管是酒店、保险企业,都是具有品牌历史的优质资产。比如华尔道夫酒店是纽约政治和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比利时的FIDEA保险公司已有百年历史,德尔塔·劳埃德银行更是拥有了260年的历史。
二、多而不贪价值投资做基石
安邦最近虽然并购集中,但实际上其国际投资团队很早就开始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比如在收购华尔道夫酒店之前,该团队甚至考察了华尔道夫酒店的水管和电梯的缆绳质量,投资金融街时也认真考察了每一个楼盘,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考查,全面衡量这些项目的投资价值。严谨务实的态度是安邦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

从投资标的选择上,安邦更倾向于“行业龙头+价值低估”的资产。而从资产配置类别上,安邦近年投资的资产,尤其是最近在海外投资的还是保险、银行等主业,以及酒店、地产等稳健投资类别。
“纵观几年来安邦保险的投资脉络可以发现,从2008年十几亿的投资和当前上百亿的投资,安邦投资之道—长期稳健价值投资从未改变”。安邦投资负责人表示,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充分契合了险资属性。
据悉,安邦投资遵循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安邦只用总资产中很小的一部分去做投资,想必这也是安邦能长久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安邦全球金融蓝图
如今的安邦,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以国内市场为基石,以保险为起点、全球化的综合金融集团。
在国内,除了自有的保险业务不断保持快速增长之外,通过二级市场举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金融街、金地集团、吉林敖东、华业地产、万科A、工商银行等多家A股公司的股份,股票市值超过了1000亿,并由此获得银行、保险、券商和基金等牌照。评论认为,安邦举牌给市场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股东主义,安邦投资的基本为蓝筹股,对稳定股市稳定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安邦保险收购大量海外资产看似突然,实际上其国际投资团队很早就开始了深入细致的工作,由团队成员亲自衡量这些海外资产的投资价值,最后通过资本的力量,布局海外市场,快读完成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一个以国内市场为基石,以保险为起点、全球化的综合金融集团。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