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保险赔付过还能买吗

得了糖尿病还能买保险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富贵病”都纷纷找上门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1.6%,糖尿病前期率为 50.1%,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那么,糖尿病为什么如此可怕?担心糖尿病,如何买保险?
我们的肠胃相当于糖加工厂,把肚子里的食物加工成葡萄糖。这些葡萄糖进入血管后就变成了血糖。
而胰岛素相当于配送员,将血糖输送给细胞,给它们补充能量。胰岛素的领导是β 细胞,由它来安排和调动胰岛素。
可有很多人胡吃海喝,在放纵的路上一胖到底,导致身体的血糖供应太多,细胞根本吃不下了,无处安放的血糖在血液中四处游荡,这就是糖尿病前期。
胰岛素配送不下去产生抵抗情绪,当血糖升高后,降不下来,就是Ⅱ 型糖尿病的原理了。
如果 β 细胞受到攻击,导致胰岛素不分泌或者分泌不足,那就会造成Ⅰ型糖尿病。
怀孕时,孕期激素也会导致血糖升高,便出现了妊娠糖尿病。但生完宝宝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目前还没有治愈 Ⅰ、Ⅱ 型糖尿病的手段,一旦得病,需终身治疗。
如果人体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全身的血管都会受到损伤,甚至诱发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失明、截肢、终末期肾病等重疾。
所以,糖尿病重在预防。
要确诊糖尿病,目前主要通过两个指标:空腹血糖、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一般来说,两个指标只要有一个超标,那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
但也有一些特殊原因会导致血糖暂时升高,例如在检查前吃了甜食,有可能会造成误诊。
糖尿病一旦确诊,基本上就很难买保险了,但也不是没有产品可以选择。
1、买不了重疾险,怎么办?
重疾险对健康要求比较高,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防癌险和糖尿病并发症保险。
糖尿病并发症保险:适合早期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仅保障糖尿病并发症,如果达到理赔标准,就一次性赔付保额。
2、糖尿病,能买医疗险吗?
糖尿病基本上买不到普通医疗险,深蓝君建议大家考虑如下几种保障:
国家医保:医保是国家给我们的基础福利,大家一定要交。过往我也测评过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长沙、重庆 等多个城市的医保。
税优健康险:可以作为医保的补充,支持带病投保,长期保证续保。
商业医疗险:针对 2 型糖尿病患者,也有保险公司开发了专项的医疗险。
除了以上几个险种,一般糖尿病患者都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符合大多数意外险的购买要求。
短期理财型保险还能买吗
一大波保险产品将停售,短期理财型保险首当其冲,保障型产品将成主流。老百姓关心的是,短期理财型保险还能买吗?
根据保监会5月发布的“134号文”,即《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0月1日前,保险公司要对“快速返还型”年金保险等产品完成自查和整改。
部分公司已经停售与通知规定不相符的产品,个别公司正抢抓最后的时间搞“促销”冲保费。
目前市场在售的一些年金保险以“主险分红型年金+附加万能账户”形式为主,期限短,即交即领,具有快速返还、收益高等特点,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
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将停售,保险公司必须在开发符合监管要求的新产品上下力气了。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认为,保险公司开发设计保险产品时更多要往“保障”这个方向上靠,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可能要进行重构。
近年来,个别公司的万能险等产品发展走了样,把本是长期保障型的产品做成了短期理财型产品,成为此次整改的主要险种。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发现,“134号文”对这些长期以来坚守“保障”的公司影响不大,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小公司借鉴和学习。
“以代理人渠道(自有渠道)销售长期保障型产品是中小公司转型的一个好方式。”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说,平安人寿的万能险是保障型产品,保额高,期限长,侧重向客户提供死亡、意外等一揽子风险保障服务。
他说,保险公司要合理设置保额和保费,通过拉长保险产品期限,扩大风险覆盖面,提高保障功能等吸引客户。
专家表示,万能险之所以“万能”,是因为它可以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产品。如果设计成定期交费、保额适当的产品,保障期限拉长了,保障范围扩大了,保障额度大幅提高,它就和终身寿险没有差别了,这也是万能险转型的有效方法。
华夏保险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按监管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压缩理财型产品规模,将长期期交与风险保障作为业务发展重点。到8月31日,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占比下降至17%。
保障的归保障,理财的归理财。未来保险产品名称将更清晰明了,产品定名、产品说明书以及相关产品宣传材料中不得包含“理财”“投资计划”等表述。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违反监管规定开发设计人身保险产品,或通过产品设计刻意规避监管规定的,保监会将依法采取一定期限内禁止申报产品等监管措施,并严肃追究公司总经理、总精算师等责任人责任。

在10月1日之前,这些理财型保险产品仍是合规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购买,但这些产品保障成分较低,“收益率”也在下降,不是投资首选,要做好权衡。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