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区别

广州南沙力促传统保险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3月9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与“i云保”第三方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合作,标志着南沙保险中介机构依托“互联网+”优势,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将传统保险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大改革创新。
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迁入南沙区,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南沙区首家全国性专业保险代理机构,目前在北京、广东、福建、海南、湖南、山西等地设有分支机构20家。
去年,南沙区制订了“1+1+10”产业政策体系,特别是《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的出台,加大了对注册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截止目前,南沙区已引入保险机构42家,包括: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电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2家持牌保险法人机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24家,保险经纪公司3家,保险代理公司8家,保险系专业子公司5家。
互联网技术进步并没有动摇保险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反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正积极投入互联网创新,甚至有些走在保险公司的前面。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合作,是南沙区保险中介行业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创新代表。南沙区将持续完善保险业扶持政策,改善保险业营商环境,不断支持保险机构改革创新,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广州南沙力促传统保险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与“i云保”第三方平台正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互联网保险成气候 传统保险业迎挑战
当前,除了传统险企,互联网巨头也发挥自身流量和技术优势,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在这一趋势下,保险营销成本持续下降,传统营销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挑战。不过,由于互联网保险产品品种单一,尚难满足多元化的保障需求,网络渠道与传统模式还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近日,腾讯微信平台悄然出现了“保险服务”的入口。目前,虽然微信保险还没有全面开卖,仅对1%的用户开放,但是诸如投百元可保600万元、传统保险商业模式将迎来变局等,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微信推出的保险服务与之前互联网保险有什么不同,对传统保险业务会否带来冲击?

偏爱补充医疗保险
说起保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传统寿险,或者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腾讯微信上线销售的正是一款地地道道的补充医疗保险。所谓补充医疗保险,就是当被保险人发生医疗费用时,在社保报销比例之外,由保险公司提供给被保险人的一种经济补偿型保险。目前,最常见的补充医疗保险多是由单位以团险形式从保险公司购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健康质量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个性化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开始出现。腾讯微信与泰康在线合作推出的“微医保”产品当属此类。
“‘微医保’最低只需要百元保费就能获得数百万元保额,且对国内公立医院的自费项目、自费药也可赔付。同时,保障范围涵盖了发病率最高、个人医疗负担较重的百种重疾,可以帮用户实现重疾无忧。”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邱希淳如是说。

以百元保费撬动几百万元的保障,听起来确实非常不错。但是,如此悬殊的缴费与理赔,保险公司的风险能否覆盖?
“以互联网巨大的流量,补充医疗保险这种产品的确可以做到以小博大的保障效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说,像阿里巴巴持股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就有类似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
除了互联网巨大的流量能为这种保险产品降低风险外,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还有一道天然的风险屏障,那就是社保。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补充医疗保险只报销社保报销后的那部分费用,并且此类补充医疗保险对于一般疾病的住院治疗或手术,还会设置一个万元的报销起付线,后端的报销相对风险可控。“由于社保报销比较规范,后端需要关注的风险点主要在自费药的滥用风险上。”
将改变传统营销方式
“从长远看,这种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方式会对保险行业有极大的改变。”王国军认为,一是互联网使得风险管理场景化。互联网可以及时知晓被保险人的风险状态。这种功能有助于提升保险的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网络营销尤其是社交网络营销,将影响保险销售方式。在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高,也比较紧密,保险产品推销会更顺畅。社交网络营销可以降低传统保险营销的成本和价格,并慢慢渗透进保险营销中。
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基于产品线逐渐完善、新技术加速应用、创新险种不断推出等因素,4家互联网保险公司高速发展。在保费收入方面,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4.64亿元,同比增长133.77%。在保单件数方面,4家公司44.56亿件,同比增长110.13%。
互联网保险的确可以让保险产品在极短时间内大面积接触到客户。但是,在这种对传统保险销售路径的颠覆中,消费者对保险服务的体验至关重要。
“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互联网客户群,这意味着竞争将主要在产品定价、销售成本和保险服务上。由于是补充医疗保险,一个客户买了一家的产品,就可能不用再买第二家的了,因为医疗赔付是以医疗费用支出为限,赔付不可能大于支出。因此,这种互联网保险产品将主要拼服务。光有价格,没有服务是绝对不行的。”邱希淳说。
那么,互联网对保险营销方式的缓慢改变会对中小保险公司带来哪些影响?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缩小中小险企在渠道方面同大型险企之间的竞争差距。当然,这也对保险企业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进军保险行业,大多采取了“保险超市”的平台第三方代销模式,即在平台上提供各类保险产品让客户自主选择保险项目。“大数据+社交”的玩法或将给互联网保险更多的属性,也将给传统保险业带来更多挑战。
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风险防控手段,包括通过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对投保人群实行风险筛选,以及对投保人年龄作出一定限制等。
传统寿险的喜与忧
喜
随着寿险费率市场化开闸,各类理财型保险蜂拥而出,而今年初监管层要求规范容易引发退保、集中兑付的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销售,保险公司在主推分红险的同时,加大对传统型业务(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的销售,让逐渐萎缩的这一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
国寿、人保、平安、太保、新华五大上市险企近日发布的业绩中报显示,传统型寿险业务急速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北京商报笔者统计发现,除中国人寿并未披露具体险种保费外,其余四家公司传统型寿险收入达到954.29亿元,去年同期该项保费收入仅为170.77亿元,同比骤增近5倍。
具体来看,新华保险旗下的传统型寿险保费增幅最为剧烈,保费由去年同期的5.27亿元同比增长39.49倍至213.36亿元,转型之快令人咋舌;而增幅同样上两位数的还有人保集团旗下的人保寿险,同比增幅为15.53倍至468.25亿元;平安人寿的这一业务收入为130.6亿元,同比增长145.9%;太保寿险为142.08亿元,同比增长69%。尽管国寿中报没有公布同类数据,不过国寿董事长杨明生日前也表示,公司的传统型寿险业务也在持续增长。
“传统型保费爆发式的增长与去年监管层推进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不无关系。”一位保险专家解释称,目前传统保险自主定价放开,各险企都纷纷推新产品来抢占市场。据了解,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业务规模,曾经通过理财型产品发行来跑马圈地,纷纷打出期限短、收益高的幌子来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比拼,明显增加了退保风险和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上市险企的转型成为目前市场发展的缩影。保监会内部人士透露,从去年8月费改启动到今年6月,传统型寿险收入大幅提升,去年8月-12月新单保费同比增长520%,为2000年以来最高增速;今年上半年收入2862.9亿元,同比增长498.7%,继续延续爆发式增长。与此相比,分红险均不同程度出现下滑。
银行渠道成引擎
上市险企中报并没有说明哪个渠道是传统型寿险保费爆发式增长的“功臣”。而笔者从业内独家获悉,各家公司的个险渠道仍以分红险为主打产品,而银保渠道却大翻牌。
保险同业经营数据显示,银行销售传统型寿险产品占比极高。例如,中国人寿上半年在个险渠道销售传统型寿险新单仅24亿元,而在银行销售高达452亿元。在上市险企中,传统型寿险保费增长最快的人保寿险,也主要依托银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暂时的转型,其银保渠道传统型寿险保费达到344亿元,与个险渠道的47亿元新单保费相比,达到7.3倍。
此外,太平洋寿险两渠道传统型寿险新单保费收入为1:5,新华保险则为1:7.7。在保险巨头中,仅有平安人寿传统型寿险在两大渠道实现平衡发展,个险渠道与银保渠道收入均为53亿元。
“险企如此积极在银保渠道进行产品转型,与银保新规出台不无关系。”平安人寿一位银保负责人指出,今年4月银保新规下发,对在银行等渠道销售保险产品做出诸多限制,如销售对象年龄限制、销售理财型产品流程更严格等,而传统型保险相对更不容易出现销售问题。
因此,在转向销售传统型寿险时,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在银保渠道销量大幅下滑,曾经的一险独大被扭转。新华在银保渠道销售的传统型寿险新单占渠道保费达到92%,人保寿险也接近90%,国寿、平安、太平洋的这一指标分别为87%、71%、64%。如此大规模销售传统型寿险产品,迎合了监管层为理财型保险设限的要求。
银保新规规定,对保障类险种保费收入提出20%的比例监管线,也就是说理财型保险销售将设80%的上限。
忧:趸缴难掩圈钱意图
看似保险业业务结构调整已见成效,银保销售也在积极推动传统型产品的销售,但是仍难掩追求规模快速增长的真实意图,这从险企设定的产品缴费方式即可见一斑。
保险同业经营数据显示,上半年个险渠道传统型寿险均有较多的续保收入,这意味着这一渠道期缴产品占比较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保渠道销售传统型寿险产品时,趸缴产品占据绝对优势。
笔者查阅各家公司数据发现,银保渠道的传统型寿险保费几乎没有续期保费收入,此前销售产品均为趸缴型产品,而今年各公司大推费改后新品并没有转换缴费方式,主打的依然是趸缴产品。如人保寿险在银保渠道销售的传统型寿险总体保费为345亿元,而新单保费就达344亿元;国寿这一类产品的总保费为453亿元,而新单约为452亿元;平安、太平洋、新华的新单占比情况如出一辙。
“银保新规只对销售传统型寿险的比例以及保障期限做出规定,如提到保险期间不短于十年等,但并没有对缴费方式设限。”一位产品开发部负责人解释称,因此各家公司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来设定缴费方式,尤其上半年各公司都预期银保新规效应会逐渐显现,年初都在大力推趸缴型产品来扩大规模,以保障完成全年的目标。
从上半年各大险企银保渠道销售的传统型寿险“拳头”产品来看,均为趸缴型产品,如人保鑫利年金保险(B款)、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款)、 平安福终身寿险、太保保得盈(A款)两全保险、新华惠福宝两全保险,在这些产品中多款为费改后推出的新品,这些产品收入的保费在银保渠道传统型寿险中占比至少达到6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
各险企分析市场形势时指出,上半年多数险企将冲规模成为目标,下半年有可能回归期缴型、保障更强的产品销售,而在谈到自身的策划时,多认为趸缴产品与期缴产品并行。
投资承压增大
“加大传统型寿险产品销售,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销售误导、合同纠纷等,然而目前转型中,都跟风销售趸缴型全年保险、年金保险,未免让公司进入了另一个风险区。”国寿养老险公司运营部总经理助理张绍白指出,这很可能使这一领域的业务增长坐上过山车,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
据了解,险企销售期缴型产品,将在未来几年内每年收入稳定的保费,一旦缴费方式一边倒,都为趸缴产品这一市场收入如何将成为一个未知数,很有可能滑入负增长,并不利于市场规模。
国寿在谈到下半年的营销策略时就表示,将在确保完成期缴预算目标的基础上,争取五年期及以上首年期缴业务增加,确保明年续期保费不负增长。此类担忧并非国寿自己,只不过各险企都在为眼前的业绩努力,很少顾及未来的发展。
“趸缴产品很容易上规模,而目前产品形态单一,明显对中小险企发展不利。”一位中小险企负责人指出,产品销售量大小,除了产品本身责任和收益相关外,还会受到险企品牌形象、实力等影响,此前主推理财型保险各小险企主要以预定收益率来吸引更多投保人,目前发力传统型寿险只能设定更多的保险责任,或长期返还生存金更多一些,这对公司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出了较大考验。
事实上,目前趸缴型寿险产品,突然收入巨额的保费,这将使每一家险企的投资压力都会陡增。“突然收上很多钱,对于主导长期投资的保险公司而言,如何投资将成为难题。”一位险资投资人士表示,这不利于长线配置资金。
虽然说,寿险行业又开始焕发了获利,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隐忧,如加大传统型寿险产品销售,会导致都跟风销售趸缴型全年保险、年金保险,未免让公司进入了另一个风险区,没有顾忌到未来的发展。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