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意外险为啥叫好不叫座?

明明保了意外险,为啥最终还是赔不了
“真是不好意思,当初自己对法律不懂,还将你们告上法庭,结果自己输了官司不说,还费了很多精力。”前天下午2点,40岁的重庆人蔡女士赶到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绍兴中心支公司,羞红着脸的她有些哽咽。可话还没说完,该公司已将1万元现金递给了她。为什么赢了官司的给输了官司的送钱?这事还得从一起车祸说起。
蔡女士丈夫蒋成春今年42岁,遇车祸之前在位于绍兴县滨海工业区的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上班。去年5月14日傍晚7点左右,蒋成春骑着一辆摩托车下班回家。路上,他遭遇一场车祸,与他相撞的那辆车逃离现场。等蔡女士赶到医院后,丈夫处在昏迷之中,大脑严重受伤。
因为肇事车辆逃逸,蒋成春的医药费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今年3月,蔡女士向绍兴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丈夫所在的单位履行工伤保险待遇。后劳动争议仲裁委裁决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一次性支付蒋成春20余万元,且该赔偿很快得到履行。
不过,蔡女士发现丈夫所工作的单位,给他投保了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绍兴中心支公司的“太平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太平团体附加意外医疗保险”。蔡女士说,按照保险合同约定,他的丈夫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3万元赔偿款。尽管她多次找到保险公司,但一直被拒绝。
今年6月,蔡女士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履行赔偿责任。法院认为,按照保险条款,被保险人酒后驾驶、无有效驾驶执照驾驶或者驾驶无有效行驶证的机动交通工具,导致被保人死亡或残疾的,这些都在免责条款范围内。而蒋成春在驾驶摩托车时,不仅摩托车没有牌照,而且他本人也没有驾驶证。因此,法院驳回了诉讼请求。尽管保险公司赢了官司,但他们考虑到蔡女士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员工捐了1万元给蔡女士。
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人们的保险意识有所增强,参加意外人寿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但每年都有许多人发生意外后,因各种因素无法理赔。尤其是城郊农民和外来工,尽管自己参加了保险,但因为酒后或无证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损害,最后无法向保险公司理赔。“投保人在投保前,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注意免责条款。”有关人士说。
纯保障型保险为何叫好不叫座?
纯保障型保险不足10%
保障功能是保险的根本功能。不过,这个功能在市面上多数保险产品上却表现的并不明显。随便走进一家银行就会发现,多数银保产品是以分红为噱头的,有些业务员也会暗示或者明示消费者:保险也是一种投资。
尽管回归保障是保险行业转型力求的方向,但在2012年的保险市场上,具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仍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据统计,去年我国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占比不足10%,而分红险和万能险等投资型险种却增长迅速。
笔者注意到,市面上长期寿险、重疾险类的纯保障型保险寥寥无几,仅有个别公司个别险种是纯保障型的。不少保险需求者有投保意识,但比较了多家公司和险种,最终放弃了购买保险的打算,原因是很少有适合需求的纯保障型险种。对于已存在的高保额低保费的纯保障型险种,比如航空意外险、消费型重疾险等,保险代理却不愿推销。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告诉笔者,投资类业务的占比达到或超过一半以上的保费规模,这样的行业已经偏离了保险的本质。虽然大家都在喊保险的本质功能最终还是要回归保障,但现在纯保障型产品确实非常少。
纯保障型保险产品保费难如意
为何保险公司不愿意做保障型产品?市场叫好不叫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信泰人寿去年推出一款名为“百万身驾”的车主人身意外保障型保险,5年一共交15650元,可保障私家车驾乘意外身故200万、公共交通意外身故100万,期限为30年。到期后返还所缴纳的保费,分摊到30年,每年只有40多块钱。不过,这款纯保障保险实际销售和预期却相去甚远。
“上市半年,根本没有达到预期,原计划保费规模是5个亿,实际只卖了400万。”信泰人寿北分总经理田凯告诉笔者,保险回归保障本源之路很难。当下的银保市场,对规模保费的盲目追求,商业银行代理的保险多为“重投资轻保障”的投资型险种。随着保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严重冲击了银行传统负债业务;同时该类产品由于过多强调收益,淡化了保险保障的功能,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理念误导,使消费者把保险看成了投资。
田凯告诉笔者,在2002年左右,保险产品还多以纯保障型的为主。随着保险产品竞争的日趋加剧和市民理财观念的深入,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保险公司才不得不推出分红型保险产品。由于多年的市场误导,很多消费者仍对保险产品期望获得高额回报,购买时也先询问收益如何,这根本是偏离了保险的本质。
另外,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在产品推广上往往更倚重投连险和分红险等带有投资理财功能的品种,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更快更高的保费收入,同时代理人拿到的佣金也高。一位保险代理人透露,每销售一笔投资型银保产品,就是一两万元、甚至三五万元,这相当于销售上万笔交通意外险。
买纯保障型保险产品到底合不合适
很多人认为消费型保险很多是有期限的,通常只能保障到50岁、60岁。有些保险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会说,返还型的保险可以保障到70岁甚至是终身,但这并不能说明返还型保险更实惠。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返还型保险到一定期限后,比如几十年后,投保人所得到保障是来自于自己多交的那部分钱。以一位30岁的男性为例,为了得到10 万元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障,他可以选择购买投资型和保障型两款产品,分别都是20年期缴费,前者年缴费3400元,后者需360元,相同的保障二者所缴纳的保费相差近10倍。
投资型的保险20年总共缴费67600元,保障到70岁,其间如果未发生重大疾病,可以返还71000元。消费型保险20年总缴费7200元,保障期限20年,到期未发生疾病不返还。
表面看消费型保险毫无竞争力,实则不然。前者比后者每年多缴费3000元/年,用这笔钱去做投资组合,假设每年投资组合收益率为5%,20年后消费型保险保障期限结束,取得的收益将达到10万元,光算现金这笔账就比投资型保险提供的保障高。
纯保障型保险产品之所以叫好不叫座,是因为该类产品过多强调收益,淡化了保险保障的功能,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误导。再加上保险产品的竞争日趋加剧,纯保障型保险产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旅游保险散客为啥不领情?
旅游旺季来临,出游的人越来越多了。然而与旅游市场的火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旅游保险市场却很冷清。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大连80%跟团旅游者都在“无意”中买了保险,但是投保旅游险的散客都不足5%。 中国金融大典

旅行社代保纯属无奈之举
记者了解到,旅游保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旅行社责任险,因旅行社的责任使游客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代表旅行社承担赔偿责任,其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均为旅行社;另一类是旅游意外险,负责赔偿非旅行社责任造成的游客人身和财产损失,由游客自愿购买,保障的是游客的利益。
“由于旅游意外险是自愿购买,所以投保一直很不理想。几乎没有游客主动跟我们询问过旅游保险,95%以上的游客都不会主动购买这种保险。但游客发生意外,极易产生纠纷,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从去年开始,干脆把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保险一起给客户买了。”采访中,大连不少旅行社表示,替客户买旅游意外险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现在大连80%跟团出游的市民都在‘无意’间拥有了旅游意外保险,可是自己出游的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往往都忽视了保险。”市旅游局有关人士表示。

散客心存侥幸对保险不领情
张民是个酷爱旅游的人,但是他却年年把买旅游保险的钱都省下了,“难道就没有想过要保险吗?”“反正这么长时间也没出过事儿……”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很多旅游者为了省钱对旅行风险心存侥幸,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而至于自助游的游客,平时获得保险信息的渠道也少,如果想投保,一般只能通过网站、电话等购买,10元、20元的保费虽不贵,但为此折腾半天就觉得很麻烦。
采访中,有近80%的游客混淆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的概念,误以为旅行社责任险已经附带了旅游者发生意外时的保险责任,不必再破费另买保险。但是游客在旅程中遇到的一些诸如扭伤、磕碰等意外伤害,是不在旅行社责任险范围内的,仍需要投保意外保险。“但出了事,根本解释不清,还影响公司形象,所以为避免这种麻烦,大连众多旅行社只能在投保旅游责任保险同时,也代客户把旅游意外保险一并购买。”业内人士表示。
商报提醒
单纯寿险不能替代旅游意外险
一些自助游游客认为自己投保寿险就可以代替旅游意外险也是一种误区,因为单纯的长期寿险保单针对意外伤害方面的保障并不够全面,赔付的针对性也比较弱。此外,大连各家保险公司开发了旅游保险产品100多个。购买旅游保险前要仔细研究各险种的功能和保险范围,购买最适合的险种才是最好的。比如到山区旅游可买交通意外险,出境游可以选择旅游救助保险等等。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