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等待期内猝死可以理赔吗

等待期内出险,保险能赔吗?
刚买完保险,就在等待期内体检出异常,对保单会不会有影响?比如说,在等待期查出甲状腺结节,以后要是得了甲状腺癌,保险公司会拒赔吗?其实关于等待期出险,不同险种、不同条款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正常情况下,买完保险就在等待期内生病,这种概率是很小的。但万一真的这么不幸,重疾险还能不能赔?
情况1:等待期内确诊
如果在等期待内确诊重疾,不管事前是否知道自己患病,这种情况都无法理赔。
情况2:等待期发病,等待期后确诊
但假如在等待期内查出问题,等待期后才确诊重疾,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往往会引起理赔纠纷。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① 投保重疾险
2018.11.14 :高女士为儿子投保了平安爱满分重疾险,在 2019.2.12 前为等待期。
② 等待期内发病
2019.2.5:被保人因反复发烧到医院检查治疗
③ 等待期后确诊重疾
2019.2.21:医院出具证明,确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
高女士儿子的情况,正好属于“等待期内发病,等待期后确诊”。对于不同的保险条款,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赔结果。
条款类型 1:只审核确诊时间,可以理赔
以高女士投保的平安爱满分为例,条款是这样写的:
在等待期后,被保人经医院 确诊初次发生重大疾病,我们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
可以看到,这类条款只关注确诊时间,即便在等待期内发病也可以理赔,案例中的高女士最终也拿到了理赔金。
条款类型 2:审核发病时间,不能理赔
还有一类要审核发病时间,条款的写法会有点不一样。例如:
在等待期后,被保人 首次发病,并经医院确诊首次患有重大疾病,我们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
如果高女士的重疾险是这种条款,就无法获得理赔。
毫无疑问,条款 1 比条款 2 对消费者更加有利,但也并不是说一定要买条款 1 的产品。
假如真的很不幸,在等待期内就出险了,那我们的保单是不是就作废了呢?下面我们分不同险种来看看:
1、重疾险出险,保单有影响吗?
在等待期内发生重疾,几乎所有产品都会终止合同并退还保费。但如果是 轻症、中症,一般会有三种处理方式:
整份合同结束:大多数产品会终止合同,并退还保费。例如康惠保旗舰版、好医保终身重疾等。

附加险结束:以慧馨安、瑞盈为例,轻症都是以附加险投保的。如果在等待期发生轻症,只有附加险会失效,主险的重疾还是继续保障的。
合同继续: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只有等待期内发现的疾病不提供保障,其他几十种疾病继续有效,比如复星备哆分 1 号、泰康惠健康等。
同样深蓝君也不认为,这是挑选一款重疾险的核心因素,但我们做到心里有数还是好的。
2、其他险种出险,保单怎么办?
相对于重疾而言,其他几个险种的处理方式会简单直接一点。
医疗险:等待期内生病无法理赔,但保单还是有效的。等待期后再发生的其他疾病,那就可以理赔。
定期寿险:等待期内因病身故,合同会结束,因为人已经不在了,无法继续保障。
意外险:本来就没有等待期,合同生效后出险,就能拿到理赔金。
总的来说,等待期出险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事前了解清楚,也可以避免日后产生理赔纠纷,大家适当关注就好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有些人对等待期满不在乎,但也有些人会过分紧张,常常就会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 1:等待期不能去医院?
有人买完保险后,明明身体不舒服,却为了撑过等待期,强忍着不去医院。
老实说,深蓝君能理解这种想法,但我们要知道,身体健康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千万不要为了一份保险,而耽误了治病的时机。
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不舒服,只想做些常规检查,那就建议在等待期后再去。要不然在等待期内查出来疾病,有可能会拿不到理赔,这些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误区 2:等待期得了病,也要健康告知?
也有一些朋友,投保时完全符合健康告知,但是在等待期内却发生了告知中的疾病,这种情况需要告诉保险公司吗?
实际上,健康告知只是投保时的要求。只要购买时符合告知,即使等待期内发生告知中的疾病,我们也没有义务告诉保险公司。
等待期内体检出异常要告知吗?
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第1款有明确说明: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这里的关键词眼是“订立保险合同”,也就是说客户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
在保单生效以后,在等待期内发生的任何异常情况,用户都不用告知。
不补充健康告知会影响理赔吗?
等待期内体检出异常情况,针对医疗险、重疾险、寿险会有什么后果呢?
1、医疗险
医疗险对于疾病审核比较严格,等待期内查出异常,基本都是拒赔的。
2、重疾险
重疾险一般都会在条款内,针对等待期内发现的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包括轻症、中症、重疾采取不同的结果。
有的保险公司等待期内确诊轻症、中症,只是不承担此疾病的保险责任,保险合同不会终止,保险合同继续有效。
而有的保险公司等待期内确诊轻症、中症,退还所交保费,保险合同终止。
当然了,等待期内确诊重疾,重疾险合同都是退还相应的保费,同时重疾险合同终止
3、寿险
寿险的责任很简单,以死亡为赔付条件。
无论是因疾病,还是意外,等待期后身故,都能拿到一笔赔偿金,留给家人。
如果在等待期因疾病身故,寿险也是不赔的。但在等待期查出异常,对寿险的理赔没有影响。
猝死不属于意外险理赔范围 哪些保险可以保猝死?
猝死位列险企赔付原因首位
10月5日晚,年仅44岁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离世。这些年,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网络写手在出租屋内猝死,安庆23岁小伙高温下连续加班12小时后死去,奥美中国24岁员工在办公室猝死,一位年轻的跑步爱好者在马拉松的跑道上突然倒地再也没能醒来……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年轻人“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少人在惋惜的同时,也纷纷劝大家保重身体,注意劳逸结合。
有没有必要为“猝死”买份保险有份报告可以供参考,最近,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理赔统计分析报告》,与往年相比,给付额增近4成,其男性客户的身故风险比女性客户高近4倍,30~40岁成为客户身故和重大疾病最高发年龄段。值得注意的是,“猝死或死因不明”位列身故原因首位,高于“交通事故”和“恶性肿瘤”。数据显示,“猝死或死因不明”的客户占比16.26%;“交通事故”列居第二位,占比15.45%;“恶性肿瘤”列居第三位,占比10.57%。
意外与猝死的界定不同
一听“猝死”,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意外,于是会联想到用意外险规避猝死风险。不过这一想法与事实有不小出入。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个小时内死亡,又称突然死亡,系临床综合症。在法医病理学中是指外观健康而无明显症状的,由于潜在的疾病或者机能障碍,在开始感觉不适后24小时内发生意外死亡。由此可见,猝死多因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发生而造成外观健康的人非暴力、非外伤性死亡。
而意外伤害保险所能保障的意外伤害是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实。这一定义显然与猝死的界定不同。
2013年行业协会草拟的 《一年期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条款征求意见稿》中,第四项明确“被保险人猝死”属于除外责任。“对于猝死到底赔不赔偿,公司主要认定的标准是,到底是意外还是疾病引起的,这个认定是由医院来做的。”某保险共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在业内,一般都认定“猝死”不属于意外险理赔范畴内。
这一点在看了多家保险公司意外险条款后被落实。在不少意外保险条款中,会明确将猝死列入免赔责任,此外,包括中暑、疾病、药物过敏等也都在免赔范围内,因此,投保人只需仔细一些就会清楚了解到,若被保险人不幸猝死,家人是无法从意外险获得赔偿的。
这些险种可保“猝死”
虽然意外险不能保“猝死”,但能保“猝死”的险种还是比较多,寿险对于身故的赔偿范围就宽泛许多。无论是因意外事故死亡的,还是因长期疾病身故或突发猝死的,都可以通过寿险得到赔付。其次,附加定期寿险、含有疾病身故保险责任的附加重大疾病保险,这些也有猝死的保障责任。“寿险是一种以人的生死为保险对象的保险,是被保险人在保险责任期内生存或死亡,由保险人根据契约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通常情况下寿险包含猝死保障。”保险专员表示。
以国寿祥泰定期寿险为例,每年交670元,总共交20年,如果被保险人在第十个保单年度遇到身故风险,可以获得14.5万元的身故保障金,并返还所交保费6700元。此外,还有兼具保障猝死风险和理财功能的分红型寿险产品,比如国寿安享一生两全保险,也对疾病身故和意外身故保障,当然也包含猝死。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寿险没有免责范围。一般约定的免责条款中,寿险常见免责有:保单生效或复效后两年内自杀、主动注射或吸食毒品、酒驾、无证无照驾驶机动车、故意犯罪或拘捕等,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猝死,也会遭到拒赔。
那么,重疾险是否可赔呢实际上,这取决于重大疾病保险的责任范围。若产品本身只针对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予以赔偿,那么被保险人猝死将无法获赔。而若产品包含死亡责任,有病理明确的具体死因的,可以比照是否符合保险条款中的重大疾病定义,符合的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死亡赔偿金。
保险专员提醒,客户倘若在投保重疾险后发生“猝死”,家属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医疗单位进行“医疗举证”,证明死者猝死原因和重大疾病险中囊括的疾病相关。
提醒:工伤保险可增加保障金
除了可以通过定期寿险、两全险等商业保险获得相应的保障外,猝死还可以通过工伤保险获得更多的保障金。
根据2012年开始实施的 《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员工,如果缴纳了工伤保险费,根据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可以获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工伤保险金。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此计算,2016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623900元。
对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