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品责任险:小中见大,启示良多

出口产品责任保险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险种,其保费规模和业务占比也并不是很大。然而在目前大力推进责任险业务之时,重新回顾这一保险产品在我国所走过的相对成功的发展历程,则不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发现商机
近些年,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中国的某些行业、领域甚至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各地,其面临的产品责任风险也越来越高。面对国外,尤其是美加地区与国内迥然不同、近乎苛刻的法律环境,缺乏很好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应对措施的国内企业,在防不胜防的各种产品责任诉讼中往往只能被动挨打,自认倒霉。
需求就意味着商机。这一现象很快就被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发现,并成为其打开国内市场的杀手锏。首家获准在国内经营保险业务的美国美亚保险公司,就于1993年12月24日在上海签出第一张出口产品责任险保单。其广州分公司也在开业一年后的1997年1月迅速推出该项业务。由于最先发现并占领了市场,此后美亚在国内出口产品责任险领域始终是一支独秀、独领风骚。
市场是找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目前国内责任险产品明显老化,新险种的创新严重匮乏。而出口产品责任险正是瞅准时间和空间上缝隙,在贸易活跃的沿海地区及时抓住商机才填补了市场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走强,类似的机会应该不再鲜见,关键就看国内保险企业能否潜心研究,用心发现,并率先抓住商机。
启示之二:施展优势

勿庸置疑,出口产品责任险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险种,然而不少涉足的外资保险公司不但并未出现很大的“险情”,反而借此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带动了责任险业务的整体提升。以美亚保险公司为例,截至目前,其责任险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在上海是22.7%,广东为24%,均已跃居所在地区的第二位。美亚上海分公司产品责任险占责任险业务的比例已高达54%,签出的产品责任险保单已逾650份,其中80%以上都是出口产品责任险。究其原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规避预期风险是这些企业成功的秘笈。
据美亚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美国国际集团(AIG)属下的成员公司,他们充分利用了对全球主要商品进口国法律环境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专业核保经验,向客户推荐最合适的保险方案;同时利用全球范围广泛的网络机构,向客户提供最快捷、最及时、最有力的售后服务;国际通行的标准保险单、包括北美地区的全球司法管辖的保障,以及富有经验的专业理赔队伍等,使被保险人在法律要求最严格的地区也可以放心地销售他们的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产品责任而造成的市场声誉损害等。
外资保险公司深谙进入中国市场后,在经营范围、地域和对象受限制的前提下尚不具备打阵地战的优势,于是便采用迂回战术,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海外资源优势摆脱国内同质化产品的角逐,独辟捷径拓展出更宽的竞争层面。相比较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机构和客户资源等优势都是外资公司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的。而很多国内企业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这些优势,贻误了战机。
启示之三:孕育市场
出口产品责任险刚刚在我国问世时并不为市场所接受,国内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保险知识匮乏,来购买该险种的往往也是应国外进口商的要求,其展业难度可想而知。为此,美亚等外资保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耐心地培育市场、培养客户,推动市场走向成熟。据美亚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彭德智博士介绍,多年来该公司经常利用在本地区举行的各种商贸活动,与政府机关合作进行义务宣传培训,派人为企业定期进行防损工程设计,为广大出口企业免费提供专业的出口产品责任风险解决方案。经过这些企业近1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出口产品责任险市场已大有起色,尤其在沿海出口活跃地区企业投保出口产品责任险已甚为积极主动。出口企业在获得充分保障的同时,也为国家引资创汇,保险公司也从中受益匪浅,真正创造出多赢的局面。
反观国内一些保险企业,在产品推广初期则往往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市场为代价获取眼前利益,使得汽车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一些很好的产品项目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鉴于此,国内保险企业今后还应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以爱护市场、维护整体利益为重,如此方能把市场做大做强。
启示之四:创造品牌
目前国内出口产品责任险究竟有多大的业务量至今尚无准确数字,但从每年不断增长的贸易额上不难估算出大致的数字。仅2003年,我国的出口额就达4383.7亿美元。因此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每年中国内地产生的出口产品责任险的保费规模应不低于2亿美元。
面对如此诱人的大蛋糕,目前国内却仅有美亚、丘博、瑞士丰泰等外资保险公司涉及该险种,中资公司几近空白。华泰保险公司今年第一季度陆续在广东、上海等地开办了该业务,起步良好,但其仰仗的,也仍是海外战略合作伙伴ACE保险集团在技术、资源优势方面的支持。
据了解,对于保险人而言,涉及出口产品责任保险是需要一系列前提性要件,比如在出口市场要设有营业机构,在发生法律诉讼时有资产可供法院冻结;还要有对应的再保险合约安排等。目前由于没有海外营业机构的支撑,中资保险公司对出口责任保险大多望而却步,其出具的保单也很少被美国等国家的供应商所接受。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投保出口产品责任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所以国内每年这2亿美元的出口产品责任险保费中的绝大部分很可能已通过各种渠道流到了境外。
这种市场份额的流失无疑是非常可惜的,从中也反映出国内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亟待提高。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今后要想把类似的“损失”夺回来,甚至走出去争夺别人的市场,国内保险企业显然还需要不断打造自身实力,扩大影响,加快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尤其要尽快创出中国自己知名的保险品牌。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