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年前5个月,沪上9家外资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4.8%。在沪上财险整体实现24%增长的态势下,外资财险增长的步伐明显小于中资财险。外资财险由于保费规模不大,互相间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第1位三井住友和第9位国泰财险的保费差距为2.3亿元。从保费规模来看,沪上外资财险领头羊之争主要集中在美亚、东京海上、三井住友这3家外资财险公司。外资财险唯一拿得出手的业绩是责任险和货运险今年前5个月,美亚财险实现责任险保费收入8373万元,位居沪上责任险保费收入第4,同期人保、太保、平安3巨头的责任险保费分别为1.1亿元、1亿元和8810万元。
今年前5个月,沪上9家外资
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4.8%。不过,保费规模的增长却未能使得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更进一步, 10.82%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0.86个百分点。在沪上财险整体实现24%增长的态势下,外资财险增长的步伐明显小于中资财险。
在沪上9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保费收入前4位的分别是三井住友、
美亚财险、东京海上和丰泰,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2.44%、 2.34%、1.95%和1.17%。皇家太阳联合、丘博、三星、国泰和日本财险属于第二梯队,今年前5个月保费收入均不超过1亿元。外资财险由于保费规模不大,互相间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第1位三井住友和第9位
国泰财险的保费差距为2.3亿元。而在中资财险公司中,仅
车险保费收入一项,各家公司的保费差距超过10亿元的不甚枚举。
美亚财险1992年就进入上海市场,成为首家入沪的外资财险; 2007年,美亚财险获批分改子,总部设在上海。东京海上上海分公司成立于1994年, 2008年东京海上 (中国)获批成立,总部亦是设在上海。三井住友于 2001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2007年三井住友上海分公司变更为独立法人。虽然市场份额仍然偏低,但是分改子还是给外资财险业务拓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2007年以来,完成分改子的各家外资财险公司保费均呈现正增长,今年前5个月,负增长的仅有东京海上和皇家太阳联合。
从保费规模来看,沪上外资财险领头羊之争主要集中在美亚、东京海上、三井住友这3家外资财险公司。2006年至2010年,美亚财险一直占据外资财险的头名,东京海上、三井住友紧随其后。今年前5个月,三井住友有近 1.8亿元的分入业务,以1000万元左右的微弱优势超越美亚。
不过,虽然3家外资财险竞争头名看似激烈,但这3家外资财险的保费收入差距仅在5000万元以内,和中资财险动辄几个亿的差距相比,无疑是小打小闹。由于不能经营交强险,外资财险普遍对车险采取回避态度,这使得外资财险和中资财险的保费规模竞争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今年前5个月,外资财险有车险保费收入的仅有3家,分别为国泰财险的930万元、东京海上的104万元和三星的52万元。
外资财险唯一拿得出手的业绩是
责任险和
货运险——今年前5个月,美亚财险实现责任险保费收入8373万元,位居沪上责任险保费收入第4,同期人保、太保、平安3巨头的责任险保费分别为1.1亿元、1亿元和8810万元。东京海上实现
运输险保费收入8840万元,位列沪上第2,仅次于太保的1.5亿元。
有专家指出,外资财险面临的竞争除了中资财险不断增强的实力外,政策上不能经营交强险是一道硬伤,这使得外资财险无法在车险领域实现保费量的突破。其次,大部分外资财险依旧停留在做本国相关企业和人员生意的层次上,如美国财险公司主要做美资企业业务,日本财险公司盯着做日资企业等,这种拓展欲望不强的心态也成为外资财险业务发展的桎梏。
本土化的管理人才不足也是外资财险的瓶颈,即使有高管流动也往往在外资圈内进行,中资和外资间的人才流动数量极少。以美亚财险为例,其高管胡晓勤转投苏黎世
保险,冯天佑出任丘博保险总经理,两任高管离任后都没走出外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