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短债长投存流动性风险

险企在二级市场上频繁举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万能险。万能险‘短债长投’且又偏激进,这样很容易导致险企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近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以严厉措辞怒斥举牌的野蛮人,引发市场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保监会近日下发监管函,对前海人寿采取了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责令公司整改,并在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保监会表示,将持续强化万能险监管,坚决遏制违规行为。
实际上,本次前海人寿万能险被叫停,乃是年内万能险监管的第三次升级,此前保监会分别于2016年3月和9月出台对万能险的监管新规,包括对于万能险保费的限制以及对万能险结算利率的限制。保监会此次暂停前海人寿万能险意图有二:
一方面,保监会要掐断宝能举牌的财源,前海人寿肆意举牌将受到制约。因为宝能旗下的前海人寿举牌上市公司的最大资金来源正是此次被叫停的万能险业务。资料显示,万能险、投连险等保费收入超过前海人寿保费收入的80%,高于行业60%的水平。

另一方面,叫停前海人寿万能险意在杀鸡儆猴,让其他险企在举牌上市公司时有所收敛。迄今为止,仅安邦系、生命系、阳光保险、前海人寿、生命人寿五家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已达到30家左右,所动用的资金规模达2500亿元左右。
实际上,让各路资本举牌上市公司并非全是坏事。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导致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下,而险资举牌次数明显增长,绩优蓝筹股成为保险公司增值资产的优质标的。此外,险资举牌还能优化证券市场投资结构。所以未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必将成为趋势。
也正因为如此,有业内人士鸣冤叫屈,认为险资举牌最多是吃相难看,但其过错一概没有:万能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资金运用,都是按照监管要求来的,保险公司也不敢乱来。
事实上,监管者应任凭险资举牌,只要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即可。而当前出现的问题,与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有关,要说险资举牌资金来源不当,可能并不合适。
自去年底以来,一些激进的险资,通过万能险等创新型产品,利用举牌的方式频频出击,在资本市场上激起不小的风浪,还存在不少问题,弄不好会殃及自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所以监管者暂停万能险在情理之中。那么,万能险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万能险的信披不透明,在业内已经争论不休。我们在多家险企网站上发现,对于万能险等险种,除了利益演示、投保年龄、期限等,基本没有对资金运用、风险等进行说明,部分连产品的基本说明都没有。也就是说,险企可以拿着投保人的钱肆意妄为,而投保人是没有知情权的。
再者,购买万能险应该设有门槛。几百万可以买,几千元也可以买,投资者的适当性体现不出来。笔者认为,权益类投资是高风险投资,而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别巨大。作为投资属性突出的保险产品,万能险应该建立健全投资者对风险的教育机制。同时,给万能险设置一定的投资门槛很有必要。
最后,万能险短债长投,即保险产品的持有期偏短,投资组合的持有偏长,且投资风险比较激进。此外,险企在二级市场上频繁举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万能险,而为了揽到更多的万能险业务,险企往往借助负债端高利率的万能险等理财产品,来迅速做大保费规模。
短债长投且又偏激进,这样很容易导致险企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试想,如果保单设计期限偏短,而险企投资标的持续时间又过长,这会导致现有产品到期后难以偿付的尴尬。
由于举牌上市公司所有的股权按权益法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若上市公司不分红,则只能带来账面投资收益,并无实际现金流支撑。这对资产驱动型的保险公司,若其新增保单贡献度不大,现金流将会受到重压。
实际上,监管者并没有否定险企举牌的意义。在监管者看来,险企的举牌资金来源是通过万能险这种短期高息借债方式揽到资金,再进入较长期限股权投资领域,这其中就存在着较大风险,只有及时给险企降杠杆,规范万能险,才能让险企举牌资金真正安全无虞,这样险企举牌才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新活力。(来自:新浪财经)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