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遭遇高压政策 倒逼险企加速结构转型
万能险遭遇高压政策
万能险到了中国,发展路径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成熟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国内万能险主要靠高现价产品驱动,而成熟地区并无高现价产品。
国信证分析师陈福指出,万能险区别于其他险种的最明显特征是结算利率,也就是保险公司需要支付给保户的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资金成本。由于万能险的高现价特征,保户的持有期间一般较短,更多以投资理财的目的持有。根据保险业协会披露的规模保费数据,若用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占规模保费的比重表示万能险在行业规模保费中的贡献,该指标已经从2013年的22.9%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5.5%。
针对这样的行业激进现象,今年3月,保监会曾专门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的有关通知》,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范畴从产品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
对于紧箍咒下发的原因,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认为,中短存续期产品顺应需求,并具有收益稳定、透明度高、销售误导少等特点,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各保险公司发展策略有所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个别公司面临资产负债不匹配、现金流不足的风险隐患。
今年4月以来,相比之前,万能险虽有所降温,但依靠万能险做大保费规模的现象依然存在。保监会公布的1月至6月保户投资款数据显示,上半年万能险规模保费同比去年仍然有超过100%的增长。
近期不少险企在资本市场上高调举牌的行为,更是引发了市场关于险资杠杆率的担忧。
或许是出于对风险隐患的担忧,据报道,保监会近期又再度向行业内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月至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主要填报各预期存续期限下的规模保费收入和产品情况,摸底资产负债匹配及利差等具体现状。
据媒体披露,与保险公司按月填报的常规数据不同,此次监管层要求上报的数据更为详细。根据要求,各寿险公司要将3年以内、3年至5年、5年以上等各档存续期限下保费排名第一的万能险产品上报,上报的指标包括规模保费收入、险种类别、最近月份的结算利率、所对应万能险账户的收益率以及对应万能险账户主要资产的配置品种前三位。
这样全方位的摸底行径,用意不言自明。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保监会想清楚掌控目前万能险产品的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以及利差损风险。
倒逼险企加速结构转型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认为,众多中小型寿险公司为实现快速冲规模,将万能险作为低成本融资工具,借此实现迅猛发展,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而如今在监管高压下,部分之前中短期存续产品销售占比较大的险企表示压力山大。
如珠江人寿一位业内人士就坦言:作为一家新险企,我们前期需要通过市场热销的产品,比如中短存续期产品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然后通过良好的投资赚取利差,覆盖前期较大的经营成本,尽快实现盈利。
在此经营策略下,根据珠江人寿的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珠江人寿保费规模达到211亿元,实现净利润4230万元。开业三年即实现盈利,打破了保险公司要7年至8年才能实现盈利的惯例。
然而这种做法风险不小。中金公司研究员唐博伦表示,依赖万能险的寿险公司杠杆倍数显著高于传统寿险企业。万能险较高的收益率迫使同行难以下降负债端成本,而资产负债的极度不匹配则会加剧公司现金流风险,在加息或监管趋严的情况下甚至进一步提高负债端成本。如果行业内出现较为激进的寿险公司破产或者偿付能力过低的情况,则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声誉。
强压之下,结构转型已经不可避免。据透露,珠江人寿今年1月至6月传统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到51.65%,而万能险的产品占比从90%以上大幅下降到不足50%,结构转型调整成效显著,实现了华丽转身。
上述珠江人寿相关人士坦言,在发展初期,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源自万能险业务,但随着市场整体利率的下滑,投资收益情况逐步下降,过高的万能账户结息可能导致利差损产生。公司一方面寻找更优质、稳定的投资项目,确保实际投资回报率高于定价时的精算假设;另一方面公司会严格控制万能险的销售规模。
孙婷认为,由于万能险+激进投资的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可能带来流动性、短钱长配、利益输送等风险,险资举牌热潮后,保监会对于万能险的监管逐步趋紧,万能险将成为重点监管领域。保监会从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管理、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等多个方面,将进行更加严格的万能险监管。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