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消费误区,你中了吗

保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这是保险行业内通行的一句话。通过人身保险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为百姓生活保驾护航,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以专业诚信的服务能力为消费者量身定制适合的保险计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者保有正确的保险观念,避免非理性消费。经由大连市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目前消费者普遍存在的人身保险消费误区主要体现如下:

定位偏差——没出险就是白扔钱
不少消费者在接触保险的第一时间会做出反应交了钱,不出险不就白扔了吗?、那些倒霉事儿,咋那么容易被我碰到?于是,要么选择远离保险,要么在短期险缴费几年而未出险后选择不再续保。事实上,保险保障的是人们未来不可预期的风险。对客户群体风险发生概率的评估,也即概率论的大数法则,正是保险公司计算保险费的基础。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特定风险发生概率,对出险消费者个人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保险的制度安排,就是把投保群体的特定风险损失进行分散转移的过程。就此而言,消费者的保费并无白扔之说。特别是有很多中途选择不再续保的消费者,在后期身体状况不佳时想向保险公司申请复效却被拒保,殊为可惜。
从众消费——别人买啥我买啥
由于不具备专业保险知识,又不信任保险代理人的推销,于是很多消费者习惯于从众投保。即亲戚朋友买了哪个保险,说哪个保险好,我就买哪个。更有甚者,在险种从众的基础上,少数消费者还在保额上展开身价攀比:你买了这个,我也买,而且保额还比你高,这证明我身价高!这种心态非常不可取,保险消费是一个分阶段的动态评估过程。即便是年龄、职业、收入状况非常相似的消费者,其保险规划也会因家庭结构、身体条件、资产配置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说,人身保险消费应请保险公司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专业设计。如果个人无从判断保险代理人的优劣,那么请保险公司帮助推荐业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俱佳的服务明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感性消费——较少理性判断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关注对保险产品的概要性认知,不习惯阅读保险合同条款。我们说买保险就是签署了一份合同,对条款的认真阅读才是保险消费决策的第一步,而且重点要把保险责任(什么情况下赔)和责任免除(什么情况下不赔)读懂搞清;二是对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敷衍了事。值得说明的是,对一年期以上新保单的电话回访,是保险公司向消费者核实保单关键信息,告知消费者权利、义务并进行风险提示的重要手段,是防止消费者受到销售误导的重要防火墙,消费者一定要花费几分钟时间认真对待。三是投保后即将保险合同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保险合同的隐性失效,在未来申请理赔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强调获利——片面比较收益率
目前,市场上分红保险、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热销火热。许多消费者特别看中其理财功能,甚至精打细算地将其既往收益水平片面与银行存款进行比较,我们说这一现象并不理性。首先,保险的本质是保障,理财只是其附加功能,人身保险规划首先应通过传统保障型产品完成对人的健康及意外保障,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理财收益;其次,无论是分红、万能还是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它们的未来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历史的收益水平不能作为对未来的预期。尤其是投资连结保险,在投资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它的某些投资账户收益极有可能为负;最后,保险产品收益率计算方式与银行利息并不相同,没有进行比较的基础。举例来讲:假如消费者投保了年缴保费10000元万能险产品,若第一年需扣除各种费用约3000元,而收益率达3%,其第一年实际用于投资增值的资金实为10000-3000=7000元,实际收益计算为7000×3%=210元,而非10000×3%=300元。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