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形同鸡肋 结算利率难破四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于万能险的投保人而言,面对上半年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收益大战,恐怕多少有些落寞。上一波加息周期中以高收益为卖点吸引了大量投保人的万能险在今年以来的这波加息周期中,整体表现只能用自甘边缘化来形容,绝大多数产品始终维持着相当低的收益率,毫无吸引力可言。
万能险破四都很难
就本报长期跟踪的多家主流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产品来看,普遍在今年遭遇了严重的滞涨。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万能险月度结算利率都与年初甚至与去年保持相若的水平,大多维持在4%上下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在这波加息周期中,银行的存款利率却是节节攀升,基准利率由去年的最低时的2.25%上升至最新的3.5%。
如果单纯比较收益率,其实4%的万能险收益率也依然是高于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但问题就在于曾经辉煌的万能险给了投保人太高的预期——在上一波2008年加息周期顶峰,存款基准利率最高到过4.14%,而当时万能险在5.5%以上的比比皆是,甚至有6%的高息产品。许多投资者在此之后愿意投保万能险,也正是被当时6%的收益所吸引。但美好的愿望却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别说6%的收益,即使是5%的月度结算利率水平对于绝大多数投连险产品而言都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水平了。
万能险形同鸡肋
万能险今年以来的结算利率滞涨,越发凸显了其产品形同鸡肋的窘状。
作为一款投资型保险,万能险的保障功能可以忽略不计——虽然附加的自然保费寿险是很不错的保障,但这是必须额外支付费用,而且也可以通过分红、投连等保险附加,算不上万能险的独门武器。正因此,收益水平就成为衡量万能险的最重要准则。
平心而论,万能险的收益还算是差强人意的。虽然今年在银行拼命推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背景下看来4%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很不给劲,但是别忘了在过去两年的低息水平下,万能险同样也是维持着4%左右的结算利率,这在当时可算是不俗的收益水平了。更何况,万能险具有可以随时支取的流动性,这亦不是买了就不能提前赎回的理财产品所能比拟的。
然而,万能险的这些优势,却因为其固有的费率结构而消失殆尽。以趸交型万能险为例,在刚推出时其购买的初始费用一度高达5%,这几年竞争激烈后虽有下调,但也在2-3%之间,再加上前五年若提前支取还要收取退保费用,这使得万能险在前五年中流动性其实极为糟糕——必须以牺牲收益甚至损失已支付保费为代价才能获得高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在最初几年,万能险最佳的对比对象并非活期利率、短期理财产品,而应当是五年期存款利率或者五年期国债这样的长期理财产品。相比目前5.5%的五年期定期存款和6%的五年期国债,万能险的吸引力自然锐减——毕竟万能险必须先赚回那2%的初始费用之后的才是净利,即使依赖复利魔力,也必须五年维持5.4%的结算利率水平才能追平定存,而要追平国债则需要5.81%——这对于只有个别万能险在最高水平时才到过5.8%的万能险而言,显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万能险亟需改革
在银行理财产品来势汹汹的竞争之下,今年不少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一些新的万能险产品,在细节上有所优化。不过总体而言,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而这显然是不足够的。万能险有两大问题是亟需变革的:
第一、高费率。
同样是银行,出售一个可能年化收益5.5%甚至6%的半年至一年理财产品给你时,银行手续费分文不取(实际上是包含在内,但从获得收益角度却是零费率);但他若卖一个目前年化收益不过4%出头的趸交万能险给你,却要问你收2%的手续费(即初始费用)——卖烂产品可以多收钱,这无疑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降低甚至取消万能险的初始费用,无疑是一个可取的变革方向。从基金业的经验来看,许多债券基金会推出两种份额,一种收取1-1.5%的初始费用,另一种则是零初始费用,但每年额外收取0.3%的管理费,对于期望短线持有的投资者,无疑后者更为优惠。这样的费率结构,万能险同样可以吸取。
第二、更透明的收益。
相比分红险,万能险每月公布结算收益,似乎透明度还是相当高的。但是越了解万能险,就会发现万能险透明的收益披露下是不透明的收益机制。由于存在平滑金的机制,使得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波动不大,不似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会跟随货币市场收益率而上蹿下跳。这无疑是万能险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却容易被不良保险公司操纵,以往就出现过保险公司为了促销悍然将结算利率大幅提高,销售期过后再打回原形套牢住一批投保者的情况。正因此,万能险在公布结算利率的同时,应当强制公布未来展望,而对于大幅的利率上调下调都必须做出解释,防止保险公司来玩猫腻。
当然,若考虑保险公司的运作机制,奢望其做出这些有利于投保人的变革,恐怕是相当难的事情——毕竟绝大多数公司只是将万能险作为提高规模保费的利器。因此,对于投保人尤其是尚未购买万能险的投保人,只有一个可以自保的终极利器——用脚投票。对于形同鸡肋的万能险,惹不起但还躲得起吧。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