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变成保险怎么处理?会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手里都有一些富余的资金,都想用这些资金来做一些理财投资规划,但是如果不懂理财知识,损失的不仅仅是已支付保费,还有漫长的把已支付保费赎回之路。如果遇到银行理财变保险应该怎么处理?
一、理财变保险案例介绍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件这样的新闻,哈尔滨的朱女士和她的家人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销下,陆续花费840万购买了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银行人员在销售的时候表示,这款产品是五年期到期之后已支付保费和利息都能够取回的产品,而且这款产品的利息要比银行的利息高很多。但是最近这一位客户才发现自己购买到的并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保险。并且被告知已支付保费和利息需要71年以后才能取回来,而且利息是远远低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的,如果现在想要终止合同退保的话已支付保费会损失很多很多。即便到了71年以后,客户已经是108岁了。他找到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初卖给他保险的人并不是自己银行的员工,而是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他又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给的答复是销售保险的人已经辞职了,所以其实像朱女士这样被银行坑的人很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荒谬的事情呢?
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

1.经营现状导致销售误导
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业绩压力大、保险公司的激励佣金高是造成误导的主要原因。目前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有很多,其中银行渠道就是占大头的一个平台。所以在银行里帮着分流客户、穿银行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很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但实际上虽然他们在保险公司工作,但是他们对保险的了解确实很浅,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培训一下,他们就可以进行销售了,有些人甚至连保险条款都不懂。
2.?客户理财知识的相对匮乏
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很多人都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他们很容易就听信了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而且很多人都不会去认真的了解和阅读保险合同,就算读了合同,也会发现很多晦涩的表述难以理解,所以很容易就把条款忽略掉。
三、如果你也在银行被保险业务员忽悠了,应该如何解决?
首先,如果你手头上有相关文字或者语音证据能够证明销售人员存在销售误导,那么就可以向保险公司投诉,要求全额退还保费。如果沟通无果,可以拨打保监会维权热线12378进行投诉;如果手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销售误导,也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投诉。但是毕竟保险合同是经过本人签字确认的,所以全额退保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以上两种方式都是直接与保险公司沟通的,因为这些产品主要是保险公司的产品由保险公司负责,所以和银行交涉的作用不是很大。
最后有一个建议,不管是投保保险产品还是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看清楚相关的合同条文和介绍,阅读清楚注意事项,对于模糊不清的问题要刨根问底。千万不在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糊里糊涂的签字确认了。凡事都要长一个心眼,不能只相信银行的销售,因为银行其实也是一个综合金融产品提供商而已。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_副本.jpg)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