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保险陷阱不少;投资者购买需谨慎

作为今年最受市场欢迎的保险产品类型,分红险在保险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7成,不少销售人员主打保本抗通胀和高收益的概念,抓住了不少市民的投资心理。不过面对分红险的热销,消费者也要保持冷静。
作为一种具备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类型,分红险在销售时经常被拿来与银行存款做比较,而产品内在风险被人为掩盖。事实上,不少保险销售人员在推荐分红险时往往会避开其保险特质,而是用储蓄型产品的概念来代替。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市民不要被销售人员的术语误导。
“零存整取,固定返还,满期返还已支付保费,和银行存款一样。”这是最常听到的分红险宣传内容,但作为不同的性质的理财工具,分红险是不能和储蓄画等号的。
提醒一:傍银行
去年5月份,年过五十的刘女士在某银行网点休息区等待办理业务时,一位着装与银行工作服十分相似的工作人员上前向她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声称这款理财产品由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用于投资即将上马的项目,能够保证稳定回报。刘女士之前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都不错,对银行的投资水平比较信任,于是就购买了20000元。几个月后,刘女士向该银行工作人员询问这款产品的投资预期年化收益时,才知道这只是保险公司的产品。
提醒二:存款送保险
梁大妈今年3月份到某银行网点存款4万元,一位工作人员前来游说,称在储蓄柜台单纯办理存款不划算,到理财柜台存款可送保险,保险分红还可能高于银行存款预期年化利率。梁女士就前往另一柜台购买了一款保险期限为10年的某寿险公司的分红险。最近,家中需要用钱,她才注意到这笔存款变作了保单。如果退保,她得支付2000多元。
提醒三:夸大产品预期年化收益
冯女士在向某银行网点询问理财产品时,一位工作人员向其介绍了一款分红险,称该产品保本无风险,往年分红预期年化收益有5%,保本增值、稳赚不赔,比存银行要划算多了。冯女士于是取出刚到期的10万元定期存款购买了这款分红险。第二年,冯女士在保险公司寄来的红利通知书上看到,她的这份保险这一年的红利才2038元。
提醒四:混淆缴费期限和保险期限
一位保险工作人员在某银行网点营业厅向王大姐推荐了一款分红险,介绍说你每年只要存6580元,存三年就可以拿钱了,这个保险不但可以为你提供10万的重大疾病保障,还可以每年得到分红。王大姐一听,觉得这个产品不错就购买了。王大姐缴完三年后,想把钱拿出来,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告诉她,现在退保要损失6000元。
原来这款保险的缴费期限是三年,但保险期限有二十年,王大姐误把存三年理解成了存完三年就能取已支付保费,没想到退保要拿到已支付保费远不止三年。为此记者提醒消费者:对于选购银行保险产品,要提高警惕。
首先要区分销售人员是保险销售人员还是银行工作人员,弄清购买的是保险产品还是其他理财产品。其次要向销售人员索要投保提示和保险条款,第三,有效利用犹豫期权利,客户想要反悔的,可以在保单签收之日起10日内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
除向投保人提供红利通知书外,保险公司不得向公众披露或者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者分红水平。因此,市民无法在购买分红险产品之前知晓该款产品的分红水平。保险公司产品宣传页上提供的都是演示利率,实际分红水平只有投保后才能知道。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