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理财产品看资产管理转型的节点

市场沉浮数年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正逐渐回归本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 仅仅在十年前,“理财产品”还仅仅是银行业的一个新名词,市场上只有寥寥几种外币,而如今,理财产品已经几乎成为各家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重要阵地。在中国资产管理业极速狂飙的市场环境下,透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掀开未来发展的端倪。
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按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大类。
而从投资对象角度来看,可将银行理财产品划分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信贷类、票据资产类、证券投资类、新股申购类、股权投资类、组合投资类、结构性产品以及QDII产品等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自此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2002年后,国内居民外币资产快速增长,居民对外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逐渐提高,再加上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维持低点,推动外币理财产品首先诞生于我国银行理财市场。
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共83款,其中外币理财产品占比达84.34%。此外,中国于2004年9月率先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从此揭开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的序幕。但初期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多属于固定收益型,主要投资对象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 2005年为“制度初始化”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至597款,其中外币理财产品占比近八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
2005年9月,中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创新性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此后,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进入了高速成长时期。 2006年为“QDII元年”。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上来看,均较2005年翻番:发行数量接近1200款,销售金额达4000亿元。
从产品投资币种上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进一步增加,外币理财产品与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之比约为2:1。从产品设计结构上看,该年度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291款,同比增长1.3倍,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市场的创新步伐有所加快。2006年4月《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发,6月《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紧接着的7月我国第一款银行QDII理财产品诞生,当年QDII产品发行数量共19款。
2007年则“热衷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再次同比增长1倍:发行数量2500余款,发行规模超8000亿元。该年度中国资本市场一片繁荣,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一路走高,年涨幅分别高达96.66%和166.29%。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悄然改变,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日益增多,创新性凸显,彰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新股申购类产品颇受市场青睐,全年发行数量逾200款,成为当时市场环境下催生出的一类“风险低,收益高”产品。
另外,2007年1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该通知的主旨是在监管上为银行理财业务减压,增强灵活性,使得此后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效率获得提升,有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 2008年表现为“资产纷纷出表”态势。该年是银行理财市场爆发的一年,全年理财产品共发行6518款,发行规模较2007年增长3.5倍,达3.7万亿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年度国内资本市场遭受重创,投资者纷纷转向稳健的银行理财市场。
由于该年度大部分时间国家货币政策适度紧缩并对贷款规模进行限制,而市场资金需求依然旺盛,因此信贷类和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得以迅速发展,全年信贷类产品发行数超过2200款,票据资产类产品在1000款以上。相反,资本市场的低迷状态致使银行QDII产品和证券投资类产品遭受冷遇,发行量急剧萎缩。此外,2008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通知》,对银信合作的方式和细节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促进包括信贷类产品在内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展。
2009年银监会对理财产品“框定投资范围”。银行理财市场在2008年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前行,全年发行理财产品8270款,发行规模达4.75万亿元,同比增幅近三成。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政府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信贷措施以促进经济复苏,使得2009年信贷规模空前高涨。但此背景下,信贷类理财产品依然是年度发行主力,发行数量近3700款,不过其中大部分是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银行QDII产品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依然需求低迷,全年发行数量不足百款。
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投资于股票、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等高风险资产进行了限制与规范,产品定位倾向于稳健,使得证券投资类产品的发行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010年最关键的是“银信合作大转折”。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突破万款大关,发行规模升至7.05万亿元。该年度可以看作是银信合作的规范之年。受银监会于8月初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影响,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从此受到严格限制,信贷类产品的发行逐月减少,从上半年的月均超过200款下降至10余款,取而代之的是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或稳健性的组合投资类产品。
另外,央行为控制流动性和管理通胀,该年度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2次加息,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不断收紧。与此同时,银监会为控制信贷风险而加强了对银行贷存比考核力度,导致月末考核日之前发行的部分超短期高收益率产品有吸收存款之嫌,因为产品销售期内募集资金作为银行活期存款。受此影响,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为代表的稳健性理财产品收益率呈上涨态势,尤其是在存款准备金率上缴日或者节假日前夕以及月末、季末监管考核之时,这些产品收益率更是达到顶峰,例如年末一款7天期人民币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收益率高达6%。
2011年“短期化”趋势显著。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近2万款,发行规模总计约为17万亿元。2011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基准利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更显得迫切,而在银行贷存比考核力度加大至按日考核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也更加明显。与2010年相比,各商业银行在新发行产品的期限结构设计以及流动性安排也有了一定的改变,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更高,其中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达到三成,而3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市场份额超过60%。 2012年“资产池”运作模式大行其道。全年理财产品发行数达到了3.4万款,发行规模总计超过30万亿元,其中中资银行发行的产品大量运用了“资产池”模式。
所谓资产池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不同时期发行的多个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放在一个“池子”里,统一管理和运作,多个产品对应多笔资产,单个产品的收益与整个资产池对应。资产池理财业务的好处是银行通过不断发行较短期限理财产品,滚动融入短期、成本低廉的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收益更高的资产,通过期限利差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资产规模增长受限、流动性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各家商业银行往往将债券、贷款、票据等打包成理财产品,通过压缩表内资产以获取业务发展空间和流动性支持。这种“资产池”模式目前是国内商业银行主流的资产管理模式,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及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资产池”模式最受诟病的问题在于产品无法进行单独核算,风险收益不匹配。
此外,由于大量信贷类资产隐匿于资产池之中,使得表内信贷的监管一定程度上失效,并且信贷类资产本身也暗藏一定风险。 2013年9月末,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批准国内11家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同时还将进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各家银行的试点额度在5-10亿元之间。据市场预测今年末明年初,试点银行及试点额度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银监会推出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这一举措无疑是希望能够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经济,让银行理财成为债券融资、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而从对理财产品的影响来看,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运用将直接冲击现有的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理
财产品发行形式。目前大部分投向非标准债权类理财产品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进行投资,信托和券商不会承担起主动管理的职能,风险仍然留存在银行端。由于采取了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发行,无论是宏观环境的变化还是融资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都无法反映到理财产品的价格中,这无疑使得银行面临刚性兑付的巨大风险。 在运用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像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受托人一样,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发行债权融资“受益凭证”,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融资企业。
这种“受益凭证”一方面按照份额发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使得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受益凭证”的“价格”反映出来。其不同于2013年8月开始实行的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份额、基金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