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拒刚性兑付投资者自担6.73万亿理财品风险
1月24日,多位投资者证实,日前一度成为焦点的某银行“飞单”事件已圆满解决,所有投资者已支付保费均已由担保公司赔付,“能拿保单现金价值超过已支付保费金已是万幸,不指望利息收益了。” 但投资者对于协议达成过程和详细条款不愿透露。同样,该行相关负责人称,“案子已进入司法程序,结案前不方便发表任何意见。” 似乎事件已平息。
然而,从最初担保公司拒绝承担责任到“突然”慷慨解囊,“主动”承担约1亿元的兜底金额 。而被指管理不善的银行却最终分文不掏。 上述飞单事件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件。截至2012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比2011年末4.59万亿元增长近47%,银行理财产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8%。
在理财产品井喷的情况下,银行、投资者、担保公司谁将为理财产品买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银行不应该为理财产品风险兜底。 担保公司兜底 事情起源于2012年年底,投资人在该行某支行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到期,但因为该产品的实际资金使用人被警方立案调查,导致该产品的本息均无法兑付。这款产品共有4期,规模逾1亿元,涉及近百人。
作为产品风险防控重要一环的担保公司最初以项目诈骗为由,并不愿承担责任。 据购买了该产品的投资者透露,出事后他们曾找过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表示自己也是该项目的受害者,没有赔付义务,因为担保公司费用并未收足,投资方提交的多项文件均系伪造,资金投向也不实。
与此同时,融资方实际控制人被控制,销售该产品的银行拒绝兜底。投资者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 但在监管介入的情况下,事情很快峰回路转。就在此之后不久,投资者被告知由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责任,全额收购客户购买的产品。
“1月14日我拿到了自己投入的全部已支付保费,目前四期的所有客户都拿到了。”一位投资人称。此前几天,担保公司的律师同客户分批签订了转让协议,客户经过身份及相关购买凭证确认后,拿保单现金价值超过了已支付保费金(包括尚未到期的第四期产品)。 此前,外界对担保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意愿赔偿,以及是否有能力赔偿总额超1亿元的客户已支付保费存在质疑。 本报联系到负责该项目的张姓经理,她表示只对购买了公司产品的客户披露信息,不能对媒体公开任何消息。
一位担保业内人士称,担保公司只是为这个产品增加征信,但出现风险怎么赔要看具体的协议。但截至发稿,本报未能获得该产品的合同条款。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