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活期利息致投资者渐少;短期理财产品遇冷
7天,年化收益率4%。 这样的促销语,很多关注理财市场的投资者都不陌生。不过,小编采访中发现,如今这种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在武汉遇冷。
据业内人士介绍,除了监管收紧的原因外,还因为很多投资者也已发现个中 玄妙 :银行短期产品在兑付期限上设下 玄机 ,下调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救了 自身的存贷比考核的同时,却悄悄 吃了 投资者的活期利息。
规划不好不如存定期
据银率网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将近1%。
银行对此类产品的不热心,也源于市民对这类产品的不 感冒 。昨日,市民李小姐向小编讲述了她的理财心得。李小姐去年开始购买理财产品,刚开始,她也热衷于购买短期产品,总认为资金占用时间短,收益也还不错。不过,当她买过几次产品后,就开始青睐中长期理财产品了。
要是衔接不好,甚至还不如存定期。 李小姐发现,短期理财产品需要规划好不同产品的衔接,尽量减少资金闲置时间。之后,李小姐认为这样耗时耗力,于是开始购买省心的中长期理财产品。
收益水平不及预期
除此之外,还有投资者发现了更多的玄机。武昌的投资者张先生告诉小编,他所购买的一款10天期理财产品,但利息却延迟了3天到账。说好的10天理财变为13天,到账利息却仍以10天计算。3.6%的年化收益平摊到时间成本上,其实并没那么高。
原来,某些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往往强调年化收益率,而忽视告知投资者申购期和清算期的利息计算。理财产品的买卖过程包括申购期、产品期、清算期,而资金在申购期和清算期的两个阶段是没有利息,或者仅按照活期存款计息的。
此外,某些商业银行偶尔也会巧踩 时点 ,在国家法定假日前发售超短期理财产品,当产品到期时遇上法定长假,清算日则会继续顺延,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而产品标榜的高收益率,也因银行占用资金的时间过长大打折扣。
武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出现兑付期拉长的现象,实际上是银行在变相揽储。银行理财产品月末会出现集中到期的现象,大量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这相当于从表外回到表内,能作为存款余额,帮助银行通过月末的贷存比考核。
不过,现在很多银行推出了按天计算的理财产品。 该业内人士称,这种产品其实正是银行推出的超短期的替代产品。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