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1721
理财在其运作上确实有不少亲民性,如灵活转换、低门槛等等。然而发行方在推销互联网理财产品时会打出一些“噱头”,高收益、限额发售、免费率等等。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不迷信高收益、不盲目跟风。 强调高收益 放大“数字”以制造噱头 继互联网巨头“BAT”纷纷进军互联网理财市场后,京东也不甘落后迅速加入了战团。
4月15日,“京东8.8”在京东金融平台正式发售,总发行规模为10亿元。当下各种“理财宝”年化收益率普遍由“6时代”跌入“5时代”,京东抛出的“年化8.8%现金支付比率”噱头赚足了眼球。细心的朋友发现,此次京东亮出的“8.8%”不是“收益率”而是“现金支付比率”。京东通过在产品名称和说明书中放大“8.8%”这个数字以制造噱头。 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强调“高收益”一直是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售宣传的常用手法。但仅靠这个词难以了解产品的全貌。
因此,对介入理财领域不久的投资新手来说,购买之前不要被商家放出的“噱头”迷了眼,而应该仔细研读对接产品的说明书,认真识别风险。 专家分析,互联网理财不应是“收益价格战”,而是应当遵循收益、风险与消费者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
互联网金融产品表面上都遵循“操作简单,门槛很低”的傻瓜式原则,但目前已有从极低风险产品向较高风险产品过渡的迹象,“理财小白”千万不能光看“百分比”的广告语。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