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造就不同理财方式
笔者自从1984年进入银行在一线工作至今,接触的客户不计其数,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特征的客户群体都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针对出生和成长在不同年代的客户,零距离感受他们不同的理财习惯,时代的不同或许形成了不同年龄段的代沟。
每一个特定年代都会让人们养成合乎当时的心理消费习惯。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常规生活习惯,就是自然的、正常的。记得刚入行时,银行还是手工记账、算盘、账页、存折、存单、双人操作经办复核、手工计算利息,接触的客户年龄最大的为一九零几年的老人,开立账户年龄最小的是刚出生的孩子,那时候还没有执行实名制;看见“金额最大”一张存单是伍仟元整,看到的账户支出最小金额为一角,每年6月30日结算利息,几分钱的活期账户真是不少。陈年老账也是很久远,最早为新中国成立时,遇到办理业务解决老账户多为“大跃进”年代。在从刚入行到2011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我的工作有了实质性的变化,银行的业务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如今全国都已经运用计算机系统通存通兑为客户提供便捷的存取款业务。从2005年金融理财师这个词语在中国出现至今,不同年代人们对此反应也是各不相同。银行的各种金融理财产品,让客户目不暇接。身边60、70、80、90年代的客户对此反应均不相同。“60后”客户现今年龄段为41-51岁,曾经历了很多命运变故的事情,在艰苦困难的社会环境下出生,参加工作后又遇到单位裁员下岗,也有人买断工龄一次性与单位终止经济利益关系,结束了稳定的每月二级工资、三级工资的固定收入,也有不少人下海经商重新创业。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普遍经历过单位互助储蓄,单位员工强制性每月集体零存整取,年底取出给参与者发放已支付保费利息;也有将每月固定收入存入零存整取,到期再转存定存,每年都是这样循环交替积攒存款。那时的口号是: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
“60后”有一批下岗人员,在商海中属于失败的人群,来银行办理业务习惯存定期存款,每当定期存单到期加上积攒的现金继续转存定期,为家庭大笔费用支出做准备。而办理的活期存款则是为孩子学费和家中其他事项支出准备。最大购买点是用富裕的资金购买国债,对于银行其他的业务则望而却步。“60后”也有成功的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由于他们接触面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一些,他们手中的存储方式也多种多样。这些客户成为银行各种理财产品的购买客户,同时,他们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