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突然变身为;委托贷款;客户和银行说法不一

举报信承认,客户2011年9月30日签署的是个人委托贷款借款合同,借期一年,受托人是这家支行,借款人是左某,担保人是当地一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银行让存款客户与其银行自己指定的同一借款人和担保公司签署个人委托贷款借款合同是超范围违法经营业务。
应久庆代表11名客户去和银行交涉 “理财产品”突然变身为“委托贷款” 客户和银行说法存在不小差异
“6月底,不少网站上发布的一些消费者在苏州某银行大厅静坐的照片引起关注他们身穿白袍、身书“银行理财欺诈”,希望用这种方式讨回自己数百万元的理财资金。作为最受欢迎的“高端客户”何以与银行“撕破脸”闹到如此地步?“理财产品”怎么突然变身为“委托贷款”?7月8日,本报带着这些疑问前往这座以园林著称的江南名城,探访这起理财纠纷的真相。”
采访中发现,有关当时理财签约的细节,来自银行方面和客户方面的说法竟然存在不小的差异。由于没有任何录音录像资料的佐证,已经无从考证谁是谁非。截止到发稿时,当地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都已介入,解决方案或许近日浮出水面。
客户说法 我们都是冲着银行的信誉去的
曾试图联系几个客户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但得到的回复均是:“现在不方便。”客户张先生在电话里对说:“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还款方案,银行说7月15日会有一个说法。我们打算等方案出来了,再接受媒体采访。现在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张先生投入了200万元,从2012年9月合同到期至今的近10个月内,他和其他10名投资者一样一直没能拿回自己的已支付保费。
拿到的举报信中对11名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经过进行了详细描述:某国有大行当地一支行的部分客户经理从2011年9月开始,先后向11位客户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声称该产品只提供给高端客户,起点金额100万或300万,年回报率高,能达到12%或15%。这些客户经理都向自己的客户口头保证没有风险。他们还向客户强调,这家银行是国有大银行,信誉是有保障的,产品也是放心的。出于对客户经理和银行的信任,11位客户陆续签约购买了这一“理财产品”。
签约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既没有介绍产品情况和产品性质,也没有告知产品的风险,只是要求客户直接签署一些文件。银行工作人员一再表示,等资金打完后会去办完整手续,然后归还一套资料给客户。11名客户一共投入的资金高达2230万元。
举报信承认,客户2011年9月30日签署的是个人委托贷款借款合同,借期一年,受托人是这家支行,借款人是左某,担保人是当地一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不过,当时客户只认识银行人员,签约时不认识也没见到借款人和担保公司法人代表。后来已支付保费还不上了,才见到担保公司的人。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