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购买到靠谱的理财产品?

整个8月动荡的市场让不少投资者乱了分寸,经历过光大乌龙指和范鑫美女老板携款潜逃的事件后,人们显然对上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月末冲高有些忌惮。反观去年出现的数次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事件,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收益率动不动就能上5%的理财产品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放下戒心?
【警惕金融 山寨 货】随着手头上的理财产品陆续到期,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的存单却变成了保单,市民们吐槽银行这种 变戏法 的行为实属蒙人。Ken曾在2008年在银行网点办理存款时,被误导购买了分红险产品。
不少正牌业务员的 飞单 以及冒牌业务员的 山寨 产品,也将投资者害得够呛。随着冒牌业务员事发后逃之夭夭,以及违规操作的业务员被银行纳入 前员工 名单后,即使想讨个说法也无从着手。
业内人士指出,虚假理财产品不难辨认,这些产品都存在一定的特征。往往这些产品以及发行人都包装光鲜,比如有房产抵押、担保等措施,但又不能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通过奇高的年化收益率、较短的产品期限、月度或季度付息以及低风险的特征吸引投资者;而资金投向不明,且由非金融机构或非知名的第三方理财发行销售,销售人员可从中获得高额返佣。
【风险与费率不能忘】而理财师建议,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产品,而目前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可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保本保证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类。风险承受能力差的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保本型产品,或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等较为稳健的理财产品。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资金,如准备购置房产的就不用来购买理财产品。同时,投资者也要学会止损,特别是大幅亏损时要止损。很多理财产品在展期内亏损幅度反而进一步加剧,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
银行 独吞 理财产品超额收益的 潜规则 向来被人诟病。据调查发现,不少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对超出预期收益外的收益基本没有了解。再次提醒投资者,风险与费率不能忘,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