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理财观念

伴随着中国经济驶入了很快速发展的轨道,老百姓对待投资理财的态度,也由原先的消极购买及不接受网络理财的方式,发展到现在的积极抢购。眼下各种类型的灵活投资,早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最爱。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财方法,在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无数喜怒哀乐的同时,也为中国老百姓灌输了强烈的投资理财和消费意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理财的观念。
首先就是要清楚理财概念:区别“投资”与“消费”
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甲买了一套房。乙去买了一辆“奥迪”。5年后的今天: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第二个理财概念:“哈佛”教条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
第二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的进行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
哈佛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
一般人: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储蓄剩下的钱并不多。
第三个理财概念:“理财三句话”
(1)每月储蓄30%工资,先储蓄,后消费。(2)投资年回报10%以上。(3)年年坚持,坚持10年以上。
理财走不出这三句话,每句话你都要吃透,完全执行,不能马马虎虎,打工一族才可以变为富有。
也有不少年轻人,对各种理财渠道很关注,热衷于投收益,认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赚钱的东西谁会去买?目前的保险产品多数都附带分红,而且分红比例竞相攀比,年轻人购买时选择的标准自然反应便是看谁分红比例高。更有甚者,认为买保险是权宜之计,如果眼下证券、房产低迷,实在没有什么可投资,无可奈何先买份分红险吧,一旦股市行情好起来,再退保进入股市。追求收益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建立在保障健全的基础上,否则,一旦风险来袭,“神马都是浮云”。所以年轻人也是要正确处理投资赚钱和保险保障的关系。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_副本.jpg)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