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评级还可以随意改动
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下降之时,部分中小银行为了揽存,仍不时推出三个月短期6%左右的高收益产品。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高收益理财产品不少都是将高风险理财产品包装成保本型产品出售,而且理财产品风险评级还可以随意改动,可谓是“挂羊头卖狗肉”。
案例
被客户质疑 银行临时调高风险级别
近日,李女士收到某银行的电话,推销说有一款收益率为5.8%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销售,如果新转10万元以上资金过来购买理财,不仅可以拿其他银行的卡到柜台免费刷卡转账,还有保温杯等礼品送。保本、收益率还有5.8%,相当有诱惑,李女士立即前往银行,不过在将资金从其他银行刷卡转账到该银行,准备签合同购买理财产品时,李女士看到投资方向和范围显示:“本理财计划资金投资于国、内外金融市场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信托计划、银行存款、债券回购等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区间显示,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比比例区间为20%~100%,信托计划和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比例则为30%~100%,其他资产不高于50%。根据以往的投资经验,李女士第一感觉是,这应该是银行的资金池产品。
再往下看产品说明书时,李女士发现了蹊跷,产品说明书写到:其中券商资产计划投向信托公司的单一资金信托,信托资金用于一上市公司股票收益权买入返售项目,剩余期限4年。
李女士心想,如果产品投资的是单一股权信托,则风险远比资金池产品大,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单一信托产品,收益率高达9%左右。可从产品说明书含糊的表述上,根本看不出有多大比重投了单一信托。李小姐追问理财经理,也一问三不知,李小姐穷追不舍,最后理财经理打电话问了总行,才告诉李小姐该理财产品资金确实100%投资于上述上市公司股权信托。
在李女士质疑后,银行又临时将风险评级调高一级。
调查
理财产品销售无纸化争议更多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为了与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竞争,很多银行都仓促地加大了理财产品网上销售的便捷度,无纸化销售意味着客户与银行间没有白字黑字的合同关系,一旦出现纠纷,客户将面临很不利的局面。
实际上,清清楚楚的合同字眼、或是产品说明书、风险提示书与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有时又是销售人员有意拉大的,这正是理财产品销售目前最大的纠纷来源。
市民王阿姨上月到某银行去购买一款年化收益率号称为6.2%的理财产品,前天该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却只有3%。王阿姨上门去找银行理论,银行工作人员却告知她6.2%实际上只是预期收益率,并将该产品的销售说明书拿出来,将其中的有关条款指给王阿姨看。律师表示,没有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而轻信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的市民只能吃哑巴亏。
然而就算有了产品说明书,投资者仍难搞清楚自己所投入资金的去向。本报记者查阅了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没有一纸说明书能够明确地说清楚资金的投资去向,只是说明投资范围。比如某银行在售的保本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只是说是国债、票据等投资比例是25%~55%,货币市场工具、投资类信托计划等的投资比例是45%~75%。以上投资比例在(-10%,10%)区间内浮动。
三点质疑
1.该产品明明投资的是高风险的单一股权信托,产品说明却含糊其辞将其包装成主要投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的资金池产品,而且将产品风险评级定为低风险产品,针对保守型投资者发售(在李女士质疑后,银行又临时将风险评级调高一级)。
2.既然该款产品全部资金投资单一股权信托,就应对信托投资项目做详细具体的说明,以便投资者鉴别风险。可是该产品又对此语焉不详。当李女士问为何信托投向的上市公司股票收益权买入返售项目,剩余期限为4年,该理财产品期限却仅1年,1年后银行拿什么来还时,理财经理表示到时银行会发新产品承接。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一年后,新的理财产品发行销售出现问题,该项目资金就难以为继了。
3.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应是十分严肃而专业的事。为何该银行理财产品的评级这么随意,在产品开始发售后还可临时更改。
理财提醒
警惕高回报许诺
市民如果想要买理财产品,并且要规避可能的争议,可行的做法就是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要求与银行签下白纸黑字的合同。另外,对于高回报许诺的理财产品尤其要小心,目前保本保收益的三个月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基本在4%~5%区间内变化和竞争,如果有超出这个范围的,请投资者务必要一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确保承诺的收益能够收回来。另外,投资者应该分散投资保守买卖,切忌求财心切,误入陷阱。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