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保险理财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现在的客户更多只注意到保险的预期年化收益功能,盲目购买,造成无端的经济压力。昨日,笔者从江城各大保险公司了解到,在CPI高涨之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开始注意到理财的重要性,并尝试购买理财类保险来抵抗物价飞涨。然而,理财专家提醒,市民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能只注意预期年化收益,保障功能才是购买保险的本质。
对此,专家介绍了保险的三大误区,市民可予以规避,正确理财。误区一:定期存款最安全武昌区紫阳路的陈女士在购买理财保险时注意到了产品存在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分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的不定性,让她感到担忧。
于是,她始终坚持不买任何理财产品,就到银行存定期。我们家都是5年定期起步,赚点利息挺好的。陈女士表示,银行利息几次上调,有的银行定期存款预期年化利率已经高达5%以上。而且,银行定期存款预期年化利率固定,不存在所谓不定性,比任何产品都安全。分红险的确有预期年化收益大于定期的时候,但也有更低的可能,我不贪多预期年化收益,也可以避免风险。专家建议:预期年化收益和保障双赢是上策对于陈女士的想法,理财专家们认为并不可取。专家表示,物价高涨之下,仅靠存款来跑赢CPI已经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在意外和重大疾病发生时,定期存款也不可能给予客户保障,在这一点上,保险产品有着绝对优势。专家建议,市民还是应该挑选一款保险产品来帮助理财,从而获得基本保障和预期年化收益的双赢。误区二:预期年化收益越多越好两款产品相比,一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最高可达10%以上,另一款最高只有7%上下,当然应该选择前者。汉口的周先生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本着一切向前看的原则,选择购买一款预期年化收益更大的产品。然而,保险到期后,他并没有获得10%的预期年化收益,平均下来,预期年化利率仅有3%左右。周先生感到很不解,既然是购买理财产品来赚钱,那当然应该赚得越多越好,购买低预期年化利率的产品让人很不甘心。专家建议:买保险要可攻可守选择高预期年化收益的产品,则意味着他也要做好准备承担高风险。理财保险作为家庭理财的后盾,应该是可攻可守的,不能只看到预期年化收益。专家认为,家庭理财时要先考虑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只考虑到为家庭创造十分可观的预期年化收益。保险的基本功能应该是保障,在保障的基础上再来考虑预期年化收益问题。
同时,不要想着短时间内能见到预期年化收益,保险产品最好以放长线钓大鱼的心态来操作,投保时间越长越能获得稳定的经济预期年化收益。误区三:买得越多越赚钱27岁的李琛刚刚步入社会,决定购买一款分红型保险,由于分红预期年化利率不稳定,他考虑多买几家产品,可以多方着手规避风险。我在三个公司买了三份保险,每份保险的投保金额都是每年3万元。李琛发现,在购买了保险以后,自己每年就必须缴纳9万元的保费,全年收入都要投进来不说,还需要父母帮忙接济。专家建议:合理安排投资比率每个家庭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做出全面的分析,量力而行。保险专家表示,如今很多保险公司的客户都存在重复投保的情况,目的就是想通过平仓的方法来规避预期年化利率不稳的风险。
专家建议,在选择保险理财之前,市民要对自己的货币资产以及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整体评估,根据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定期调整保险险种和保额,使其真正能满足风险转移的需求。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产品,很不理智。压力过大可能会因交不出保金而退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品测评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