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相互保险社 首秀年度“成绩单”
伴随着非上市险企年报披露的收官,3家相互保险社的首年经营“成绩单”也相继出炉。与初创的股份制公司一样,受累于公司前期分摊费用较大,经营不足一年的相互保险社首年业绩均出现亏损。
不过,作为国内首批“吃螃蟹者”,3家相互保险社在业务模式上正在探索新路子,开发特定行业、特定产业链、特定人群的保险需求,体现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的新思路。
初创公司成本高首年净利均亏损
与常见的股份制公司有所不同,相互保险社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人群,按照平等互助原则组织起来提供自我保险服务,以满足成员的保障需求而不是获得投资回报的保险活动。业内人士将这一组织形式称为“抱团取暖”。
自去年国内首批相互保险社相继开业后,国际传统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在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实践探索,国内保险生态圈迎来了新一轮扩容。
开业首年,众惠相互、汇友建工和信美相互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6711.14万元、465.31万元和4.74亿元。从年度利润看,3家相互保险社均未实现盈利,分别亏损6058.54万元、3106.63万元和1.69亿元。
依据行业特点,相互保险社首年亏损并不意外。在营业支出一栏中,3家机构业务及管理费占比规模较大,分别为9817.77万元、4290.62万元和2.41亿元。对此,众惠相互和信美相互均解释称,2017年亏损总额包括前期开办费用一次性成本开支,分别为3503.68万元和1.08亿元。
此外,新成立机构需要预先投入资源进行市场拓展、团队搭建、产品研发和模式探索,出现账面亏损属于正常情况,也符合保险机构的发展规律,首年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与成熟保险主体的可比性较弱。同时,由于成立初期保费规模小,风险分摊能力不足也会造成先期承保亏损较大。
做专做精探路特色保险
尽管开业首年由于开支加大,难实现盈利,但并不影响各家相互保险社开发特色保险的热情。
通过不到一年的经营,众惠相互保险业务模式逐步清晰,多个项目已经落地。目前,众惠相互在特定行业(如物流)、特定产业链(如电商)、特定地区(如宁波农村互助项目)等方面均已形成明确商业模式。例如,众惠相互推出针对大货车司机意外保障的定制产品——“中国物流之都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互助计划”首批为5家物流公司的8000余台大货车提供相互保险服务。
汇友建工在深耕保证保险和责任保险时,瞄准建筑工程这个风险较难把控且承保流程相对复杂的领域——这曾经是很多保险机构不愿涉足的“盐碱地”。据悉,当前该机构客户主要为建筑企业,相关投标、履约、预付款保证保险保费占比达到90%以上。除了在个人房屋责任、供应链金融等个人保险业务上发力外,作为该公司计划内的主打产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也在酝酿当中。
对于2018年规划,这3家相互保险社均强调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众惠相互表示,服务特定客群,垂直深耕特定风险领域,摸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据信美相互披露,未来3年将着重打造平台驱动、技术驱动、产品驱动、模式驱动和社群驱动五项核心业务驱动力。
从事相互保险的业内人士表示,相互保险社本身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参与发起人与相互保险社为债务关系而非股东关系,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保险方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先生
女士
获取验证码